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文化·野草·科技——景观设计专家俞孔坚博士访谈

2003-01-06 来源:科学时报
  2002年10月,我国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得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会颁发的"2002年度全球景观设计奖"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   
 
  中山岐江公园建造在一片废旧造船厂的场地上,这个场地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五十年来不同寻常的历史。设计的挑战主要有浮动水位线与固定的江畔植被、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遗址保护与生态恢复之间的矛盾等。建成后却一变而成为一个焕发着时代气息的工业主题公园。   
 
  充分体现出对"足下的文化"的珍惜和对"野草之美"的表达的岐江公园设计方案,又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大量引入了遥感、航测等勘测技术,计算机辅助的设计工具,各种现代化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人与自然亲和性的高科技施工手段,自然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观念的震撼,同时更带来余韵绵长的回味。   
 
  在表现文化内涵、贴近自然环境和运用科技手段三个方面兼具鲜明特点的公园景观,其设计者要持怎样一种思想和理念呢?出于对人们关注的"文化=技术+?"这一模式的求解,记者采访了俞孔坚博士。   
 
  记者:以一位景观设计专家的视角,"文化"具有怎样的内涵?   
 
  俞孔坚:"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总的来说分成两类:一类认为包括一切由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这是广义的文化定义;另一类认为它指不同文化成果中包含的相似性结构,主要是相似的行为、思维、价值模式,这种定义更注重实物所体现的"精神",是狭义的文化定义。   
 
  作为规划、设计、创造具体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师,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实物;但是如果不能上升到模式的高度来认识实物,眼界是不可能开阔的,当然也就无法设计出蕴含灵气的景观。所以我们谈论文化,是两者并重的:我们要设计最恰当的实物,用来抒写最能感人的精神。   
 
  1997年,我回国创造"土人景观",几年来一直坚持追求"天地-人-神"间和谐的设计理念,做出了一些成绩。简单地说,天地指自然,自然的特点、自然的规律;人,是指人性、人类的情感;神即指地方精神,是人对土地的归属感、认同感——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民族一种独有的"文化"。它可以表现为地方传统、地方风俗,存在于地方的每一个角落,又必须捕捉、挖掘才可能得到并加以表现。   
 
  我们希望能通过景观设计,把握自然、历史、文化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创建现代理想人居空间。这个过程中,现代化的工程设计手段、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施工工艺,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要件。   
 
  记者:是否可以认为现代"文化"正因为与纯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之间存在"既差异又和谐"的关系,才唤起了人们深刻的时空感悟?   
 
  俞孔坚:正是这样。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争取而来,它们时时唤起人们改天换地的万丈豪情,特别是在早期的蛮荒时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另一个叫"环保"的问题日益凸现:我们的自然母亲纵然具有如此广阔、宽容的胸怀,依然也是脆弱的。   


  这样,"文化"作为纯自然景观的对立面,必然唤起人类最深沉的感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岐江公园设计方案中,放弃对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的追求。我们着力表现的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乡土之美,是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白茅、象草、莎草的无上美感。   

 
  要提到的是,野草不自美,它因人、因设计而美。我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营造景观,因为这些野草更能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更加文明的环境伦理。   
 
  容易理解,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谈到文化,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毕竟,"伟大的乐章"、"壮丽的诗篇",更易从久远年代的巨大反差中得到体现。   
 
  对于岐江公园,与"野草之美"并重的是"足下的文化"。因为土地与土地如此不同,人世间的万家灯火又具有那么多不同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或许有人说,这主要反映的是地域差异和人的性情。但你必须承认,要听取劳作中人们的歌声,触摸这丝迎面而来清新怡和的风,还得先推开早被湮没的那扇"时光之门"。   
 
  不是吗?再日常的"足下文化",它也只是作为生活和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而存在的历史文化吧--置身公园,环顾周围粤中船厂(1953年-1999年)留存下来诸多厂房和机器设备的痕迹,你会感悟到工业"设计"的力量,回首整个中国那悲壮的近半个世纪,一种震撼油然而起。   
 
  记者:刻画人类"文化"痕迹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是当时掌握的科技手段,还是统治人群的社会环境?   
 
  俞孔坚: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气氛、风俗人情,对"文化"的影响都是直接而至关重要的。以粤中船厂为例,它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全过程,简短却又可歌可泣。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也只有1500人。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却是一个值得自豪、令人向往的"单位"。几十年间,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早凝结了无尽的历史沧桑。   
 
  如果说社会环境以其精神来影响文化,科技手段就更加直接一些,它实际已成为刻划"文化痕迹"的工具。事实如此,只有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建造并留存下来的船坞、水塔、铁轨、烟囱、吊塔,才能带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时空感觉。   
 
  记者:如果面对一位自然科学家,您会想要和他交流一些什么?   
 
  俞孔坚:这个时代的景观设计师,要使他的设计理念得到完美的表现,必须注重开发和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以景观生态学、景观感知、景观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引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新科技作为基本规划、设计、施工手段。   
 
  我们要在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和运用上不断取得突破,灵活自如地运用软驳岸处理、大树移植、反季节施工、水处理技术、快速恢复植被、仿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等融合生物、生态、资源、信息、气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才能开发出各种再生替代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功能,保护、恢复土地生态。   
 
  所以你看,我们和科学家之间,还是能有好多话题可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