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海口日报:俞孔坚海口纵论生态治水——留得绿水在 城市会呼吸

2017-02-16 作者:梁冰 来源:海口日报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降雨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如何规划如何建设?生态治水如何造福人类?12日晚,海口电视台三套播出《海口大讲堂》之特别节目《俞孔坚纵论生态治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纵论生态治水,深入阐释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指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治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理念提出、实施路径、法制化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应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节目介绍,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紧密相连,和美丽中国建设息息相关。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洪涝灾害、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生栖息地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造成环境恶化,以及“城市病”泛滥。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势在必行。在生态系统修复中,“治水”是关键,有水才有健康的生态系统。


  俞孔坚认为,海口、三亚的河道,包括长江、珠江、钱塘江的河道都被硬化,被钢筋水泥硬化,实际上是人类的观念。他说,人类一味修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以为这样能解决污染问题,其实是错误的认识。“大型污水处理厂耗能高,投资昂贵,如果不解决上游雨水污水的分流问题,污水处理厂就变成空转。”俞孔坚说道。


在我国,大量污染来自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解决,人为净化水质的成本高昂,加上人类思维单一,导致解决不了综合问题。他提到,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螺旋上升的结果,是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体现。


  俞孔坚指出,“治水”要系统解决问题,不能分割开来,过去三十年,水和土分离,和生物分离,和城市分离。“美国最近研究表明,只要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设置20到30米的绿色缓冲带,就可以截流50%到80%的氮,所以我们的农田水利工程修河道,实际破坏了水系统。”他提出,海绵城市及生态修复需要建立国土海绵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旱涝调节、水质净化、生物保育、农业生产等问题,应该要整合成一个系统来综合解决。此外,区域也要建立区域的海绵系统,海南可以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让水自我过滤、自我净化。


  “治水”:需要海绵、消能、防洪等技术手段


  节目介绍了生态治水的关键技术:一是源头渗蓄,即绿色海绵蓄技术。即用10%的城市用地,来消纳城市雨涝,实现城市对水的弹性管理,并形成地下水补充、湿地恢复与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二是过程慢流,即消能减速技术;三是末端弹性适应,即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


  过去二十年,俞孔坚和他的团队通过建立一系列可复制的海绵技术,在国内200个城市进行推广,实测结果表明,效果非常理想。俞孔坚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鱼塘技术为例介绍,农民通过填和挖,把滩涂变成可居住、可生产的地方。“通过填和挖,就形成了海绵体,水在自蓄过程中得到净化,雨水层层过滤,渗到地表之下,补充了地下水,海绵系统其实就是蓄水及过滤系统。”


  过去建设水利工程是想让水赶紧排掉,俞孔坚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海绵城市就是要把水留下,海绵的概念是一个个小的、有机的细胞构成。原来三亚和海口都有坑塘,但好多都填掉了,其实坑塘本身就可以把水留下。


  在谈到应对水污染问题时,俞孔坚认为,过去都习惯性地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解决水污染问题,这是错误观念。污水处理厂应该做小型的,要小而多,污水处理厂不一定在下游建,也可以在上游建。此外,要通过自然系统解决污水问题,尤其是面源污染的水,利用岸边的湿地把劣五类水净化成三类水,要通过科学设计来强化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


  上海做了“梯田系统”,层层叠落,层层过滤,既是污水净化的过程,又是生产的过程。俞孔坚建议,海口的美舍河完全可以采用这套“梯田系统”,成本低,效果也好。相比之下,海南还有生长着大量可以吸收氮磷等有害物质的植物的巨大优势。


  俞孔坚说,很多地方“治水”首先是挖污泥,其实是不对的,治污要分三步,第一步是雨污分流,第二步重金属浓度超标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第三步是大量的雨水通过地表系统进坑塘、进屋顶等,所以治污、治洪和河道都没有关系,旧的观念要改变。


  “治水”:需要打破边界


  俞孔坚以三亚的“双修”经验为例,他说,三亚“治水”首先是整合了各个部门的资源,其次是三亚市挑了几个关键点,也就是找准“穴位”来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比如三亚的东岸湿地,当时该拆的都拆了,打破了原来的观念,让水进来,进入坑塘系统,让马路、屋顶、小区的水进入河道,进入海绵体,并利用南方的榕树吸收有害的物质,当时建了很多岛,就形成一整套的景观系统。”全国“‘双修’现场会”在三亚召开时,东岸湿地是参观示范点。


  除了东岸湿地,三亚选择的第二个穴位是红树林湿地。三亚红树林湿地原来的水是相对静止的。“除了恢复水的流动,还进行了山体修复,用三个月的时间把硬化的地方都恢复成红树林,这就是生态修复过程,让水进来,城市会呼吸了,水变干净了。”俞孔坚说道。“要把所有的河湖水系、林田水网、公园道路等综合起来,建立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用生态的理念来改变、改进、美化,系统地治理系统,解决水的污染问题、雨涝的问题、市民日常休闲的出行问题,以及生物的保护问题。


  他认为,生态治水好比“大脚革命”,就是通过建立水生态基础设施,建立国土海绵系统,走向水生态文明。“生态治水”融合了美学、生态学、工程学、管理学的理念,要打破边界,系统、综合地解决问题。“要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要让江河休养生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中国梦的体现,美丽中国的体现,需要每个人参与。”


文章来源:海口日报

原文链接:http://szb.hkwb.net/szb/html/2017-02/14/content_165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