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经济网:以中国智慧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7-04-01 作者:牛建宏 来源:经济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自2014年倡导海绵城市以来,国家从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补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15年,国家筛选了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使得海绵城市自上而下提速前行。但在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也难免遇到资金缺乏、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甚至一度有“建设海绵城市是个‘烧钱’的事”的说法。


  在近日举行的2017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论坛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就海绵城市建设展开了热议。在众多的业内专家看来,要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内涵,充分运用中国智慧,破除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高造价、高技术、材料复杂等迷信,以先进理念和技术,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内涵  


  “对于建设海绵城市就是“烧钱”的说法,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在论坛期间做题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主题报告时表示。


  在章林伟看来,当前一些地方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解有简单化的问题,还没想好就强干,不知道海绵城市要解决什么问题,一些规划缺乏操作性。


  章林伟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通过雨水的管控,让它恢复原来的本土,而不是打造一个“海绵”。同时,章林伟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强调方法的转变,过去针对雨水的理念是快排,每一栋楼下都有雨水篦子,每一个硬化的地面也都有雨水篦子。现在应该把快排的理念转化为“六字箴言”:渗滞蓄净用排”。“渗、滞、蓄”发挥自然的力量,“净、用、排”是自然和人工结合。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看来,海绵城市的三大科学内涵是:水量上要削峰,水质上要减污,雨水资源要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模式及关键技术》的主题报告中,王浩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智慧。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生态修复等,需要系统讨论统筹规划。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认为,要深刻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在做题为《农民智慧与城市海绵的科学与艺术》的主题报告中,俞孔坚指出,首先,海绵城市是一个理念,是一个哲学思想,它包括五大方面,一是系统包容而非孤立排斥;二是就地化解而非转嫁异地;三是顺势分散而非逆势集中;四是慢速滞蓄而非加速快排;五是弹性适应而非刚性对抗。


  其次,海绵城市是一个建立在绿色生态基础之上的城市形态。有别于常规的工程性的、缺乏弹性的“灰色基础设施”,它不以单一功能目标而设计,而是用来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包括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


  第三,海绵城市是一套技术。而且这一套技术,是以中国自然、地理、文化、气候为基础的一套技术,它解决的是中国的问题,正是当前我们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的中国智慧。


  俞孔坚将这种智慧称为农民的智慧。“现在有些人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高造价,需要高精尖的高技术,需要要有很复杂的材料,我将它归结为造价、技术、材料三大迷信。当前建设海绵城市就要破除这三大迷信,用农民的智慧来营造海绵城市。”俞孔坚说。


  以中国智慧 切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对于如何系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与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章林伟认为,应该加快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体系。海绵城市建设首先是一种技术路线的转变,过去强调末端治理,强调工程化,不管源头。实际上,应该实现技术路线的前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同时,章林伟认为,应该格外重视规划的重要性,避免摸不清现状就蛮干,避免把海绵城市的理念简单化。要在新区建设中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在问题较多的旧区建设中,明确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地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从而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王浩则认为,对于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其根本解决出路是在片区尺度和城市尺度实现海绵城市的三大耦合平衡,即:水量下泄与分散滞流平衡,污染产生于削减平衡,雨水控制与利用平衡。实现三大耦合平衡的基本内涵是:当地降雨,就地消纳;分片平衡,系统耦合。海绵城市的三大基本途径是防涝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利用体系建设,构建点线面状海绵体相互配合嵌套的立体海绵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在题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水文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学基础亟待加强,需要强化城市暴雨洪水、径流形成转化的机理和模型和应用的研究。夏军呼吁,海绵城市建设是典型的水系统,既有水量又水质,应该更加重视水生态和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管理。住建、水务、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以利于从基础上消除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如何用农民的智慧来营造海绵城市,俞孔坚认为,中国农民有三大智慧:一是填方和挖方。填挖之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很简单,花钱很少却很有效果。二是灌溉和施肥。利用大地的海绵系统进行自然力灌溉和自然施肥,而现在用管网和水泵构成的灌溉方法恰恰违背了农民的智慧。三是播种和收获。农民播种是为了收获,而我们现在却不能从播种与收获中找到灵感与智慧。


  俞孔坚指出,可以运用农民智慧,从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三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他列举了土人设计运用农民智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项目,从中国三角洲农业的桑基鱼塘遗产中获得灵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技术,在城市中心营造绿色海绵,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和生物栖息地修复,并为居民提供游憩服务。如六盘水明湖湿地项目,通过一系列陂塘,将地表径流减速消能,给水系统以自我净化的时间,并滋润多样化的环境,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如浙江金华燕尾洲项目,将公园范围内的防洪硬岸砸掉,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与洪水为友。


   “谁是海绵城市建设者?国君和农夫。”因此,俞孔坚呼吁,要像国君一样思考,思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思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同时要像农夫那样去劳作,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网

原文链接:http://www.ceweekly.cn/2017/0331/185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