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

  • 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比较分析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后滩生态水系在该年的全年水质。2种评价结果均显示水质由黄浦江的V类水净化为后滩生态水系出水口的Ⅰ~Ⅱ类水,较为客观地反映水质总体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董悦,张饮江,王聪,等. 2种水质评价方法对上海世博会后滩生态水系水质的评价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 : 348-351.


  • 通过后滩湿地的生态净化作用,水质由V~IV类提高为III~II类;后滩湿地主要污染指标为TN,TN含量随NO3-N含量变化而变化;两阶段的Iwq差异显著(p<0.05),目标水质所占比例随时间延续逐渐升高,湿地生态系统由适应性向稳定性过渡。
  • 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方法与水质调控工艺对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来源:

董悦,张饮江,刘晓培,等.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与水质调控效应研究[J].湿地科学, 2013, 11(2):8.DOI:10.3969/j.issn.1672-5948.2013.02.011.


  • 2007年后滩湿地公园建成区域共有植物138种, 分属于51个科,108属。 植被以禾本科、菊科、蓼科、十字花科等优势种群组成, 体现了上海地区生物群落演替初级阶段的基本区系特征。

数据来源:

张饮江,罗坤,左本荣,等.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植被特征初步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 2007, 23(3):8.DOI:10.3969/j.issn.1000-3924.2007.03.004.


  • 后滩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底泥营养盐修复效果明显。沉水植物群落覆盖度、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总体呈升高趋势, 且与底泥OM、TN、TP 呈正相关;底泥经修复后, OM 质量分数、TN 和TP 质量比分别比背景值降低 61.9%~79.7%、78.7%~83.9%、32.3%~42.7%;底泥有机指数从IV级(有机污染)降至II级(较清洁), 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数据来源:

董悦,霍姮翠,谢文博,等.上海后滩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底泥的生态修复效应[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 13(2):147-153.DOI:CNKI:SUN:AQHJ.0.2013-02-032.


  • 2006和2007年后滩公园湿地潮间带底栖动物共计18种,物种数量在夏季最丰富。可通过底栖生物指数对不同季节的湿地水环境进行评价,但评价结果受到水源污染状况的影响。

数据来源:

张饮江,黄薇,罗坤.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分析[J].湿地科学, 2007, 5(4):326-333.DOI:10.3969/j.issn.1672-5948.2007.04.006.


  • 2009-2011年后滩湿地公园底栖动物共计 53种,5种生物指数较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反映的湿地水质状况有所改善,较建成前有明显提高。

数据来源:

胡忠军,王思卿,张饮江,等.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 4) : 1080-1088.


  • 2009-2010年后滩湿地共鉴定出桡足类23种,隶属于6科11属,较临近的其他水域丰富,夏季数量最多,冬季最少,月份更替明显,这表明湿地环境对于桡足类群生存有利。

数据来源:

陈立婧,吴艳芳,景钰湘,等.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环境科学, 2012, 33(11):8.DOI:CNKI:SUN:HJKZ.0.2012-11-037.


  • 针对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公园水体底泥中氮磷营养盐、有机质含量、pH值和含水率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为32.1~47.6 g/kg,全氮为648~916 mg/kg,总磷为545~720 mg/kg,底泥有机污染指数平均为0.245,超过评价标准5倍以上,为Ⅲ级肥污染,污染较严重。究其原因,引水支流如白莲泾等支流受上游工业污染影响较为严重,影响了公园水体本身。

数据来源:

唐士芳,龚玲玲,王江南,等.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公园水体底泥特征与污染指数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2,28(0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