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效应

  • 随着流域内更多水泥堤防被生态护堤取代,洪水过程线变得更平缓。在只改变河道覆被参数 C(植被覆盖率),A 取最大值时,主河道曼宁系数从0.050增加至0.100,退水过程时的流量增加值由 67.96 m³/s 增加至 83.70 m³/s;
  • 燕尾洲公园生态护堤模式对洪峰削减效果显著。在流域范围内全部采用生态护堤替代水泥堤防时,年最大一日洪峰削减率最高可达63%。其中,河道覆被参数对年最大一日洪峰削减率的贡献率在 84% 以上,且随植被覆盖率增大、坡度减缓而减小;
  • 燕尾洲公园生态护堤能够成功抵御模拟年份内所有场次洪水。初始情景下流域出口断面洪峰水位最大值为 37.52 m,大于金华站危急水位 37.00 m;当以生态护堤逐步替代水泥堤防时,流域出口洪峰水位最大值可减小至 36.42 m,小于危急水位,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 燕尾洲公园内淹没区可分为三类。一级淹没区会被所有情景下研究时段内最大洪水淹没,仅洲头湿地被淹没;二级淹没区会被108种情景下研究时段内最大洪水淹没,仅有第四层梯田和洲头被淹没;三级淹没区在所有情景下均不会被淹没。

数据来源:

郦宇琦, 王春连. 基于燕尾洲生态护堤模式的金华江流域防洪效应研究.生态学报, 2019, 39(16): 5955-5966.


社会效益

  • 公园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访客在缓解压力、增加身体活动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满意度较高,设施得分达4.50,照明安全性得分为4.40,显著优于传统公园。其生态设计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娱乐需求,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 在经济与文化影响上,公园的彩虹桥和婺剧院等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金华文化地标,吸引了本地及外地游客,外省游客占比达8.92%,展现了区域文化的传播力;
  • 公园融合了生态与文化功能,通过湿地保护和景观桥梁设计,强化了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感,城市形象指标得分为4.40;
  • 公园面临的挑战包括树荫不足、夏季高温和游客管理问题,亟需增加树木、安装降温设备以及改善导航设施。

数据来源:

Su Y, Shu L.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Urban Stormwater Parks: A Case Study in Jinhua, Zhejiang[J]. Sustainability, 2025, 17, 259. https://doi.org/10.3390/su1701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