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建筑技艺: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

2015-03-13 来源:建筑技艺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及首席设计师。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专业,现为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ASLA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他创办了土人设计(Turenscape)。发表著作25部,论文300余篇,开创了生态安全格局及“反规划”理论和方法,并将其系统地应用于国土、区域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实践, 影响了国家和部委关于生态安全、美丽中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些重要决策及政策。
 
  1 何为“大脚革命”?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把乡下姑娘当作是“土”和“丑”的,只有裹了脚才被认为是美的。所以大家认为西施很美,西施走路弯腰,是因为她有病,后来有人研究她是得了心脏病(图1)。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病态的人看成是美,而把一个健康的、能干活的“大脚”看成是丑的呢?
这是因为千百年来,美是由少数城市人定义的。少数城市贵族为了有别于乡下人,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位,其手段就是把正常的人变为不正常的人,把健康的人变为不健康的人,把能干活的人变为不事生产的人,就形成了我们对待人的审美观。
     大家也许会庆幸我们现在终于不裹脚了,会质疑为什么一百年前的中国人那么傻,要脚裹起来?而一百年后的人会说,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傻,因为我们还在“裹脚”,我们的审美观仍然是“小脚”的审美观,我们的价值观仍然是“小脚”的价值观。
     千百年来,少数的城里人,苏东坡、李渔、米芾,这些被奉为士大夫的高雅之士,他们定义了所谓的美和品味,而我们居住的城市和景观,恰恰是这种价值观最宏大的展现。看看我们的城市,再看看乡下的田园,丰产的稻田,肥沃富饶,但是我们不认为它是美的。为了城市建设,我们把这样的田平掉了,种上了光鲜的草坪,灌溉施肥,一平方米草坪每年要灌溉一吨的水才能养活,我们认为这才是美。
     我们对待江河也是如此,用的也是“小脚”这种畸形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五百年一遇的防洪堤,一千年一遇的防洪堤,把大江大河全部裹上水泥,用无度的水利工程来试图防范水患(图2),但是我们的水患却越来越严重,因为裹掉了大自然的那双脚,大江大河已经不能自行调节雨涝和雨洪了。
我们拆掉了数以百亿计平方米的民房、工厂和老建筑,整个城市都在追求一种畸形的美,就像裹了脚一样,这个过程耗掉了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和30%的煤炭,用来毁掉我们健康的双脚,以至于地下水位年年下降,我们一共就600多个城市,现在有400个城市缺水。
     我们的地表水75%已经被污染,50%的湿地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因为所有河道的两边都变成了水泥和防洪墙,这就导致土地失去了自身的调节能力,下一场很小的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就像人的双脚走不动了一样。因此我们需要一场革命,我把这场革命叫做“大脚革命”,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审美观和价值观。
     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对待水的态度,与洪水为友。这是我跟我的学生做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把所有防洪堤、所有大坝全部都炸掉,洪水能够淹掉的国土面积才0.8%,极端情况下才淹掉6.2%(图3)。也就是说,中国防洪防了几千年,抗洪抗了几千年,实际上只是为了0.8%的国土。我想问,这值得吗,为什么要打这样一场永远不可能胜利的战争呢?
 
      
      图 1 “大脚”与“小脚”     图 2  无度的水利工程           图 3 洪水调蓄用地
 
  2 工程实例
  2.1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空间发展: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图 4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项目场地原貌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是十多年前我回国后做的第一个工程,在浙江台州的永宁江边。永宁江原本蜿蜒曲折,岸两侧全是丰茂的植被及湿地,然而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的干扰,特别是河道硬化和渠化,导致河流动力过程改变,水质恶化,两岸植被和生物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图4)。
     为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我们建议立刻停止河道渠化工程,并通过内河湿地系统的建立,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了积极作用。保留滨水带的芦苇、菖莆等植物种群,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治理后整个公园的绿地面积达到了75%,初步形成了物种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图5)。原本建立的防洪堤被砸掉后,我们设计了河漫下的浅滩深滩,鱼和青蛙可以产卵,牛可以喝水,人也可以在这里行走。洪水来了,人照样可以在栈桥上行走,周边也恢复了茂盛的植被,所以对待自然的水系统、河道及湿地系统的,要做最小的干预,还原它的自然状态。
                           
            
图 5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环境
 
  2.2 回归生产,体现丰产之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图 6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项目场地原貌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是我们2002年做的一个案例。这是一个1km2左右的校园,校方花了一年时间将校园中的建筑都盖起来了,但整个校园的景观环境却还是荒芜一片(图6),面对时间短、要求高、资金匮乏的重重困难,我们勇敢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既然资金短缺,我们就在设计中大量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易于管理,而且形成了独特、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还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现在的校园里可以读书,还可以放羊,处处一派“耕读”风光。
     中国的粮田非常珍贵,因为只有十分之一的国土是可以用来耕种的,但过去三十年间我们已经侵占了10%的粮田,被侵占的土地大部分被“填满”了钢筋水泥,还有30%~50%变成了绿地,这个绿地就是“小脚绿地”。而在我们的校园中,天天施肥,天天浇灌,所以这个校园就变成了一个“大脚校园”,有插秧节,有收割节,还可以生产绿色的粮食,这个绿色粮食就变成了学生餐厅的食物,同时更变成了纪念品。回归生产和自然,不忘记土地的伦理,丰产的土地才是真正漂亮的景观(图7)。

     
图 7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2.3 珍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
 
            
             图 8 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场地原貌        图 9 中山岐江公园项目鸟瞰  
                                    
     中山岐江公园这个案例是要让普通的市民能够记得住乡愁。项目原址是广东中山市粤中的一个造船厂,厂房及船坞环境脏乱差,且泥泞不堪,当时这个城市正在组织拆迁,计划要把造船厂全部拆掉(图8)。
粤中造船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进程,拆除厂房无疑是对宝贵历史遗产和记忆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稍加改造,把它变成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场所(图9)。
     图10是生态得到恢复后的河岸,人跟自然在这里真正能够和谐相处,河岸是阶梯式的,水可以涨上来,人也可以走下去,一直走到水边。曾经生锈的厂房现在成了珠江三角洲最受欢迎的婚纱照拍摄场所,每年有5 000对新人的婚纱照在这里拍摄(图11)。12年前,我们第一个在中国的公园里种野草,而且还是种在生锈的钢轨边,保留造船厂原本的工业痕迹(图12),这就是“大脚”的美丽,这就是“大脚”的革命。
 
  
图 10 中山岐江公园生态得到恢复后的河岸
 
       
  图12 摄婚纱照的新人                        图 11 铁轨与野草之美
                                           
  2.4 绿色海绵系统,水弹性的城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小脚化”以后遭受着涝灾威胁,夏天雨水来得猛,城市的集中排水系统往往不能适应一天将近200mm的强降雨量,从而导致雨水管道系统瘫痪,即使增加管道的直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自然的水系统来调节。所以城市应该回归海绵系统,建立一个类似海绵的城市水系。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是我三年前做的项目,位于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市东部新城——群力的城市中心,占地34.2ha,原为一块被保护的区域湿地。受周边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面临着严重威胁。最初委托方只要求设计师能想办法维护湿地的存在,但我们的设计改变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一目标,而是从解决城市问题出发,将公园转化为城市雨洪公园,从而为城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它可以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经过湿地净化后的雨水补充了地下水含水层;受雨水的浸润,可以使茂盛的乡土生境在城市中央繁衍;同时,通过巧妙设计,雨洪公园可以成为市民休憩的良好去处(图13)。
     公园中运用了简单的填挖方形成了城市海绵系统,就像我们的桑基鱼塘一样,挖出来做高,再挖出来,再做高,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宝石项链”,作为雨水的过滤和净化带,同时也是城市与自然湿地之间的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新城市区的雨水,使其经过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不同深度的水泡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开启自然演替进程。土丘上密植白桦林,步道网络穿梭于丘林和水泡之间,给游客带来穿越山林的体验。水泡中设临水平台和座椅,使人们可以更加贴近自然。三年前别人说我傻,公园怎么可能变成排水区呢?现在这个设计被证明是很成功的,而且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投资不到一般公园的1/3(图14,15)。建立城市海绵系统,可以改变我们的城市环境,对抗涝灾和旱灾,同时营造出不需要管理、不需要灌溉的城市绿地,所谓“大脚”革命就是要让自然做功,让自然系统做功。
 
  
图 13 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方案设计
 
 
图 14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景观鸟瞰图
 
    
                             图 15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景观环境
 
  2.5 做功的景观,水净化公园,健康有用之美: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的西端,占地18ha,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图16),2007年初开始设计,2010年5月建成。我们说服了上海市政府,将原本建设的防洪堤砸掉,恢复成生态河漫滩,形成了每20年就将被淹掉一次的湿地公园。
     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富含氮磷钾),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净化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2400m3。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图17)。这样原本的排污过程就转变为净化过程、施肥过程,用原本受污染的水去灌溉粮田和湿地,这本身又是一个生产的过程。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的功效,营造都市田园。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成为铺地,或翘首于空中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图18)。
     梯田中种植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的吸收氮,有的吸收磷,有的甚至吸收重金属,层层过滤污水,有意识地形成植物过滤谱系,整个过滤吸收过程实际上又是生产过程,梯田中的各种作物因此得以茁壮生长。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到上海后滩公园去看看,经常能看到公园里有人在采摘豆角、玉米和向日葵,不要认为这是不雅的行为,这恰恰体现了人跟食物、人跟土地的关系,体现了“大脚”景观的魅力所在(图19)。
 
  
    图 16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项目场地原貌    
 图 17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水净化功能图解
 
     
             图 18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环境                   图 19 “大脚”景观的魅力
 
  2.6 新美学指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设计: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我们最近刚完成了一个项目——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图20展示的是项目场地建设前的污染状态及湿地受破坏的情况,可以看出河道硬化,污染严重。我们用了三年时间改变了整条河道的生态体系,鱼回来了,两岸全是丰茂的植被,所谓的污染物也截流了,而且利用中国最早的农耕技术——陂塘系统,我们做到了让水流慢下来,建造了一个以水为基础的生态基础设施。
     现在的水利工程都是把水加快,恨不得一夜之间全部把洪水排干,所以设计出的河道断面都是直的,或者呈梯形的,叫“三面光”技术,河道里不准种树,不准种灌木。而我们恰恰相反,让水流慢下来,就像慢生活、慢营养,慢慢消化,让自然系统把水留下来,让植物吸收水里的营养。同时,植被丰茂的河道又形成了可以参观、游憩的景观,河畔到处都是野花,一座桥跨过湿地,连接两岸(图21)。
 
     
图 20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项目场地原貌    
 
            
 图 21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景观环境
 
  3 结语
     最后,回归我所要讲的主题——回归土地。野草可以是美的,稻田可以是美的,大脚也可以是美的,我们的土地需要来这么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实际上是继五四运动之后一场真正的、深刻的革命,它是倡导一种新的文化,一种白话,一种回归大地的诗歌。

 
 
  关于《建筑技艺》杂志
 

  《建筑技艺》(Architecture Technique,简称AT)杂志创刊于1994年,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编委会由建筑设计界专家组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大师任编委会主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主要报道国内外最新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及工程案例,强调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突出节点细部构造和实施技术等,读者群为海内外的设计院所、房地产公司及各大高校等。主要栏目包括:主题建筑、工程档案、人物专访、技术专栏、建筑研究等,是建筑设计及相关行业人士的上佳参考阅读材料。


  官网:http://www.atd.com.cn/

  微信:1444060817,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