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项目 >  海绵城市 >  正文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2009-11-24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北京
项目规模:
26公顷
设计时间:
2001年8月
建成时间:
2002年10月
委托方: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所获奖项:
2004年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4年首都城市环境优秀设计方案奖
相关文章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景观设计师有时兴奋,有时无奈。兴奋是因为其理想得到了实现,哪怕是局部的实现,无奈是因为现实总是不由分说,将遗憾强加给设计师。本文作为 2001年以来生命科学园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系列跟踪论文之一,继续报道一个从规划到设计都由景观设计师主持完成的科技园区项目-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景观设计。总体景观设计的思想是用乡土和平常的植物,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现代的、生态而富有人性的科技园场所。

2、设计策略

2.1 总体规划

2.1.1 生命细胞概念

设计一个创新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一个结构完善、生态功能健全、可持续的景观综合体是一致的。正如一个细胞,因其有完善的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及自我繁殖功能一样,一个具有完善格局的景观综合体,具有健康的生态过程和有利于人类创新过程的特质。

基于生命细胞的概念和上述构思来源,本规划有以下四大特征:

a、生态基质:一个可持续的湿地系统

这一湿地系统犹如生命细胞的细胞液和细胞基质,滋育着园区创新功能体的生长和发育。湿地的水源有三个:一是汇聚园区地表径流;二是汇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三是在必要情况下少量引灌上庄水库清水。

湿地系统分为两部分:

第一、外围生活污水处理湿地: 这是一条与污水处理温室相结合的线性湿地走廊, 环绕整个园区外围边界。来自各个功能体的污水,集中后,引入污水处理温室,后顺地势沿湿地走廊缓慢绕园一周,使之与湿地植物充分接触和降解,最后排入中部湿地。

第二、中部景观和休闲湿地;将雨水和处理后的灰水汇集于中部,形成以景观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系统,湿地走廊枝状延伸入周围的建筑群。这里生长着荷花、菖蒲 、茨菇等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多种生物及鸟类,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成为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这个湿地系统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成为高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源泉。

b、功能体:高效的创新单元

功能建筑群如同细胞核及胞间体,有完善的结构、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功能建筑群在总体分布上以园内环路为界,形成内圈和外圈。内圈建筑呈半岛状延伸入湿地, 与中心湿地环境有充分的接触. 它们是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研发场所以及各类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场所(酒吧、茶座等).外圈则以外围绿地为环境,借助于东西两侧的公路复道,可向外直接开口, 方便货物出入,同时避免对内部研发环境的干扰,因而布局货流集中, 科技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验配套设施、动物饲养场地、植物温室、以及大型集中实验室。

c、流通网络

犹如细胞的信息及物质联系的通道,生命科学园的物质流通网络主要包括:车流交通:环路加尽端路;人流:与车流完全分开的便捷系统;货流:借助东西外围复道,直接进入实验配套建筑;水流:生命环境的载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污水流,实行管道分流排污,将含有害物的污水单独排放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下水道。而将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温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再利用作为湿地水源。二是地表径流:通过地形改造,取中部之土,堆于四周,汇雨水于低洼之处,形成中部湿地。

d、边界

内与外的界定,犹如细胞膜,它是园区各功能区之间及其与外界联系与隔离的介面,包括园区外围边界:地形、密林、及湿地走廊,形成一条视觉上和实际上的隔离边界,是生命科学园区的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隔离的技术学者圈;功能体间的边界:半岛本身的结构及尽端东路的交通模式,结合地形和绿地,使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而通过步行道和非正式交流场所将它们联为一体;内环路两侧边界:通过降低路面和地形改造,形成两道绿色屏障,使车行于绿色谷地之中,而不骚扰两侧的办公区。

2.2 中央区景观规划设计

中央区景观是生命园科学园区比较完整,也是较大程度上反映原设计的一个部分,下面将重点做一介绍。

2.2.1 场地状况和分析

现状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西半壁店村,主要用地为农田。从现状场地的属性来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央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

一是气候条件: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50-600mm,且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很大,主要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局部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空气干燥,年蒸发量也比较大。

二是地形地貌:该场地位于北京平原区西北部沙河、清河、温榆河的冲洪积平原上。地形坡度很小,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存在数条1-2米深的水沟。

三是水文地质:场地以山前冲洪积物沉淀为主,第四纪沉淀物主要为颗粒较细的粘性土层和颗粒相对较粗的粉土层、砂卵石地层的交互沉积,在勘测深度30米范围内主要存在3个含水层,即上层滞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和第二承压含水层。

2.2.2 主要设计构思

根据总体规划的生命细胞概念和总体景观规划提出了双螺旋的概念,中央水体是主体双螺旋结构的区域。强调水生态环境的营造,配置水生-沼生-湿生-旱生的植物群落景观,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越其中,使人能够充分向用水际景观,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充分配对和交流,从而使科技人员具有最佳的创新化境。在这个大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央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i)总体景观布局:延续总体规划中的由园区东南角步行广场直插中央水体的做法,并使其成为一个主要的景观轴线;中央水体的景观设计将整个大水体用步行桥分成三个部分,便捷的步行道网络穿越其间,使人能充分享用水际景观;整个水体由南向北逐步由规整向自然过渡,南侧和东北侧按8米模数布置水际种植池,从入口广场出发的斜向轴线在穿越这些种植池时形成很多锐角;中间水体为过渡区域,北水体则以自然为主,水体周围布置较宽的浅水区,种植各种水体植物。木质栈桥穿越其间,再点缀以木建筑。总体风格以简洁大方。

(ii)生态设计: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体系,是动态的平衡系统,有其自身的演替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无法设计和模拟的。但是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特征,遵循场地自然的生态过程,并运用合理的生态技术,就可以使设计的水体成为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设计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依照场地的自然立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原则,另一个是分步实施,随时调整的原则。植物的选种以乡土种为主,只做适当的人工干预,以丰富景观色彩,增强季节变化,突出景观特点。水质净化机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水体设计的各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有效吸收、沉淀、降解污染物和营养盐份的目的,以促进水的循环利用。

东南侧的“水田”湿地设计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一些生态理念。“水田”截流了来自场地的地表雨水,经过多层的湿生植物净化后排如中央水体。

iii)人本思想:设计力强调景观的使用功能,为人的日常活动,特别是科技人员的游憩活动而设计,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在亲水性方面尤其给予重视。

(iv)寻常景观的诗意:景观设计强调用寻常的植物材料、乡土物种,来营造富有现代诗意的寻常景观。丰富多彩的水深和湿生植物被大量地应用,通过群体的美来营造一种“新田野”的体验。

2.2.3 水源

中央水体水源水质要求为“景观娱乐用水C类水质标准”,主要水源以园区东南角的持续的工程排水、备用的中水系统和雨水地表径流。园区东南角抽水泵站,水质为洁净地下水且水量充足,可满足补水要求,从水体东南侧注入水体。另在湖面北端做两处中水预留,以备条件成熟时利用中水补充水源。地表径流则通过地形高程变化和水体周围的生态绿地进入水体中。水体周围的绿地浇灌则直接从水体中抽取,经离心泵提升后再流经过滤处理设备进入灌溉系统。

水量平衡表

序号

用水量分类

规模(m2)

用水量(m3/d)

备注

1

道路广场浇洒用水

6100

25


2

景观水体蒸发损失

30070

301


3

景观水体渗漏损失

30070

0


4

周边绿地喷灌用水

23285

116


5

湖体溢流量


1443


6

未预见用水量


21

按最高日用水量15%计

7

最高日总用水量


1906


2.2.4 竖向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竖向设计主要考虑平衡土方,将水体开挖的土方尽量合理地分配到道路两侧的地形中去,避免土方外运所造成的庞大工程量。水体开挖最深处2.3米,在处理完湖底后回填到1.6米,平均水深1.2米(为了避免由于水温上升和表面扰动引起的沉淀物浮起);道路两侧的地形以缓坡为主,平均高度在0.4米至2.0米之间。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水体的周围设计了一个宽度不等、水深不超过0.6米的安全台阶。

2.2.5 暴雨处理

既然有地表径流进入,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暴雨处理的问题。本设计中暴雨水处理的措施是湿池法,即设计一个永久水池的盆地,当没有暴雨的时候,水体内留存一定的水量,满足美观的要求;当暴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雨水经湿地处理后,回灌地下水。

2.2.6 道路系统设计

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步行道为主,兼顾临时机动车通行。水体两侧从南到北用步行道连接,在这两条步行道之间布置2座钢桥加强横向联系。U型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中央水体景观中的步行道通过集中绿地中的步行道连接。这样中央水体景观的道路和全园道路连为一体,形成网状步行系统。主要步行道路宽为3米,采用花岗岩铺面。

2.2.7 种植设计

根据生命园的具体地理条件并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在水面及近水处选择适生的水生植物,主要为芦苇、水葱、香蒲、萱草等;岸边选择耐水湿的乔木,主要是水杉、柳等,其它乔木有华山松、云杉、银杏、紫穗槐等。靠水一侧乔木层下不设置灌木层,保持视线的通常

3、结论

生命的细胞是一个高效的系统,它包含了生命机体的所有信息,且能自我新陈代谢、自我繁殖,并与其它细胞协同工作。它包括:由大量水和养份构成的基质、包括细胞核在内的多个功能体、细胞内部和与外部的联系通道、和细胞膜。大地同样是一个生命的机体,景观则是这一生命机体的细胞单元,良好的景观结构和可持续的生态过程是大地机体健康和安全的保障,同时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以创新过程为主要功能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应该成为大地生命机体和大中关村地区的一个活细胞,它将具有以下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一:有一个能自我更新、繁育和可持续的生态基质,它是各个功能体的营养和源泉。本方案特别提出了湿在构成生命科学园生态基质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有一系列结构完整、高效运作、富于创新能力的功能体,它们是高科技活动和创新过程的场所;

第三:每一个功能体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用于通道,形成车流、人流、货流和信息流网络。

第四:每个功能区之间,以及园区与外界都有隔离的边界,它们既是内与外的界定,又是联系与交流的界面。

如果说大地是一个生命的机体,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创新功能是任何一个高科技园追求的目标。三年过去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总体构思在路网和用地布局上基本得到了实现。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的理念没有能够完全贯彻到底,短期效果往往以牺牲长远景观为代价;设计师倡导的“白话”景观和“野草之美”以及大量使用乡土物种的方案曾经一度遭到怀疑,并被毫无特色的“园林美化”设计所影响。这些都直接干扰了园区的建设。好在经过艰苦的工作,中央区南部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原景观设计的一些生态与审美理想。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留下了一些遗憾。在欣喜与遗憾之间,作者奉上本文,供关心此方面的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