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理念 >  出版 >  正文
/upload/old/book/200377145146532.jpg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 译者: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年1月

[B]序 言[/B]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了好几个年头,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本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讲究一点形象,把城市建得美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而且,有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本是专业方面的老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研究和实践,虽然尚有美学理论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事实上既没有否定美观,也没有认为美观可以脱离实用、经济的观念问题(至少在专业内部、在主导方面是如此)。但是,讲究城市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要求树立纯粹标志性建筑物,到要"包装"整个城市,所谓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品牌"等等,甚至有的旧城市、旧区一时拆不了。也要筹巨资,请外国专家,想把x平方公里的密集街区都包装一番。这就把对城市形象的要求推到了极端的境地。相信上述事是个别现象,但普遍重视城市形象,像本书指出的那样搞"美化运动"、"化妆运动",确实并不只是个别的城市。显然。在我国当前还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在城市中普遍地大拆大建,超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搞那些只顾外表,不管实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既不是经济建设的方向。 也不是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且,造成巨大的浪费,毒害社会风气。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人们不得不注意警惕在城市建设中专注形象的不良倾向。   有意思的是,不少形式主义倾向的始作俑者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老百姓,而往往是一些有决策权的领导人。本书作者切实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社会原因,特别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影响,赋予决策者特有的权力,只有决策者的的认识,才能决定所谓的形象工程,才能调动人马,实现形象工程。这里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提高认识。要向他们讲更多的道理,做更多的工作。作者以"与市长们交?"作为副标题,是很中肯的。   本书作者还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许多因素,提出了总结经验教训,免蹈前人覆辙的重要观点。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早期国外的城市美化运动,对改善城市环境起过一些积极作用,其动因和结果比现在我们出现的问题要单纯得多,但美化运动推行了不久,形式主义的倾向终于被后来的现代科学的理念所冲破,不几年古典主义的规划就逐渐让位于科学规划的思想。我相信中国的情况也一定会改变,何况我们现在的财力尚不富裕,许多事是借了钱办起来的,借钱去做表面文章,是长久不了的。   还应该指出,本书作者从理沦高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说明了景观和实体、形式和功能的辩证关系。在一个偌大的城市中,不可能搞什么没有实用价值的"形式"和形象。这是城市和单项工程所不同的一个地方。作为综合性的城市建设,任何一种主导思想,其影响和结果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决策者对此不得不谨慎从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问题就十分重要。作者把书名归结为"景观之路",也是具有深意的。书中有一处有"反规划"的提法,原意是针对规划手法上,有时侧重于实体的布局,因而强调要先从留出空地人手,保证留下必要的空间,这是有道理的。其实,许多规划设计人员在空间规划设计原则中还是注意到"先留白"的"虚实结合"的重要性,讲究"开敞空间"(Open Space)就是重要一条。在不少高密度开发中,更要注意这一问题。用"反规划"提法容易被误解为反规划之道而行之,好像为倒孩子的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了一样。   本书是当前研究城市形象问题中一本具有深度的、切中时弊的创作。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而且是应当推荐给从事规划工作者和有关领导者一读的好书。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12月14日 [B]本书概要[/B] 本书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绝不应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中两篇在社会发展历史与国际视野里,以国际城市景观建设,特别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为鉴,直言目前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城市化妆运动乃是城市景观建设之误区,是在重蹈西方城市建设之覆辙;是封建君主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症。有必要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注意。不破则不立,破是为了立。在下篇中,作者倡导城市景观建设应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首先从战略高度为城市建设决策者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光明之路,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它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要建立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必须有"反规划"的思想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面对在急速城市化时代里迷途的城市景观幼儿,本书呼唤其灵魂的回归:自然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地方精神的回归。 [B]各篇章概要[/B] 上篇:国际城市景观之鉴:城市美化运动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开始,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城市,城市景观相继成为君主专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暴发户的工具。特别是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开始,以城市中心地带的几何设计和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全美, 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所幸的是这种思潮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及时得到批评和抵制。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然而,城市美化运动的阴魂不散,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继续泛滥于世界各地。 时下,中国大地上的 "城市化妆"运动却在重蹈历史覆辙。本篇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城市美化的历史渊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其在各个时期及不同国家的表现以及问题和教训。 中篇:中国城市景观歧途: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 "城市化妆运动"二十世纪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这就警示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本章进而揭示中国当今"城市化妆"运动的本质问题,这是封建专制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反映. 期望唤起国人的注意,同时也唤起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国际同行的注意,特别希望唤起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注意。 下篇:城市景观之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一大景观战略,包括⑴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⑵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⑶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⑷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⑸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⑹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7)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8)开放专用绿地;(9)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10)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1)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自序-1 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城市…… 一个几万甚至上千万人的社区,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忌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驰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井。同样的爱与恨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们可以把兽与水视为共同的敌人,因此筑高堤、籓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又不惜工本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   因此,城市景观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观,便有什么样的城市景观。以神权为价值取向,便有了欧洲中世纪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景观;以君主和帝王的权力为价值取向,便有了中国封建都城和欧洲巴洛克的城市景观,于是热衷于纪念性轴线和展示性广场;以金钱为价值取向,则有了金玉堆砌的琉璃瓦、汗白玉和罗马柱廊;以庄稼为价值趋向的农业时代,人们自然会痛恨乡土杂草,而酷爱奇花异卉,于是有了铺张的模文花坛和精于雕琢的园林绿地;以机器和工业为美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用水泥和钢铁改造一切自然的过程和形态,并相信机器的高效和快捷,最终使城市景观变成了由管道组成的机器。而本书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每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来衡量、评价和缔造城市景观,而尤其强调不久的将来的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这样的城市景观是战略性的,而决不是眼前的、投其所好的,是在发展的角度来讨论的,因而,需要有同样发展的眼光来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中国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祖辈们曾经有过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过着诗一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文艺作品、历史记载还是遗存的古迹都让现代生活在备受污染与拥挤之苦的城里人羡慕不已。而许多现代欧洲城市也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生活方式不是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无缘的,哪怕是在那些最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仍然可以在非常绿色与生态的环境中过着健康而舒适的生活(Beatley, 2000)。所以,通向未来中国的城市景观之路既有我们可以回味的过去,也有指向未来的路标,更有国家最高统帅所倡导的美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脚下的路,而这正是每一位市长所应该担当的责任。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市长们辨析正确的城市景观之路。为此目的,本书遵循了两个信条,一个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另一个是"不破不立",以此来导引一条健康、安全、生机勃勃的正真优美的城市景观之路。欧美几个世纪以来的城市美化的教训是中国城市景观之路的最好的前车之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的旅行团、教科书、各种媒体的介绍,都似乎在竭力纠正在此之前的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城市景观也是如此,赞美与模仿无所不在,而对其教训和失败认识远远不足。这使中国城市景观建设屡蹈覆辙。本书则希望通过对西方城市景观史上的教训的回顾,告戒处于城建狂热状态的中国城市建设者,特别是市长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从过去西方国家的教训中获得智慧。作者所"破"的是那些与本书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行为,特别是在封建帝王意识、小农意识和暴发户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里,作者走遍大江南北一百多个城市,所见所闻,令人痛心不已、焦虑万分:多么美丽的山林,却被无知地"三通一平";多么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变成钢筋水泥渠道;我曾看到,在那恢弘气派的广场和景观大道背后仅几步之遥,却是弥漫着恶臭的、拥挤的街巷和垃圾场;我更看到千倾粮田昼夜间被划为"开发区"或城市建设用地,而后却被撂荒或做成无人光顾的硬地广场;我也曾与多位市长们交流,感觉道他们是如何迫切地想通过城市景观来建立政绩,而同时,又发现他们中的一些是如何在一种盲目和错误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所有这些,都使作者感到有必要尽快将正确的城市景观理念传播给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以避免更大的失误。所谓"立"就是倡导用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平实的态度来为城市的每一位居民建设一种天地-人-神(指地方精神)和谐的城市景观:即,城市规划和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普通人、尊重地方精神。作为实现这样一个健康和谐的、可持续的城市的关键是改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路,特别提?quot;反规划"的思想,即从目前的开发建设指向的规划方法论转向"不建设"优先的规划方法论,建立一个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的持续发展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和健康。并为此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建设的十一大战略。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时,两件事情的发生都增强了作者对本书可能被社会接受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随后的九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的文件。国务院通知中明确指出"近年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提出"要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注意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这可谓是建国以来对纠正城市贪大浮夸和盲目建设的最严厉和最下决心的一次,也是最及时的一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可作为进一步理解国务院通知精神的一个脚注。第二件事是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2002年8月23日,中国深圳)。提出建设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首先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城市、乡镇和村庄,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和生态意识培养。同时"深圳宣言"提出,为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必须采取以下行动: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 2. 城市规划应以人而不是以车为本。扭转城市土地"摊大饼"式蔓延的趋势。通过区域城乡生态规划等各种有效措施使耕地流失最小化。3. 确定生态敏感地区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明确应开展生态恢复的自然和农业地区。4. 在城市设计中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物质的循环再生。5. 将城市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主的,并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生态城市。中止对汽车的补贴,增加对汽车燃料使用和私人汽车的税收,并将其收入用于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和公共交通。6. 为企业的生态城市建设和旧城的生态改造项目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向违背生态城市建设原则的活动,如排放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行为征税;制定和强化有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7.为优化环境和生态恢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和再培训计划,加强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开发生态适用型的地方性技术,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城市设计、管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增强生态意识。扶持社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本书所倡导的"天地-人神"的城市景观之路、"反规划"的思想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正是一条通往生态城市之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根据作者在多届全国市长培训班、和在多个国际会议以及全国多个城市的学术报告基础上整理完成的。同时,感谢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老师、研究生和博士生积极参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从而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他们是李迪华、孙鹏、王志芳、黄国平、刘玉杰、刘东云、周年兴、潮洛蒙、韩茜丽、孟亚凡、李小凌、张蕾、黄刚、高毅坚。除注明外,所有照片都是由俞孔坚拍摄的。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书所用的照片和例子来自许多城市过去五来年的现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凡带有批评性的言论决不是针对该城市或某些个人的。事实上,所提及的城市往往是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走在其他城市前列的,在许多方面是学习的榜样(如大连、深圳、青岛等)。之所以仍然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正是因为它们的先进性和作为榜样和典型的意义,使其它后来的城市建设者能更理智地、用分析的眼光来对待它们的建设成就,而不是盲目地照搬。作者尤其希望所提到某些城市的市长们能理解我们的善意。事实上这些城市的市长中有许多都与作者有过触膝交流的友谊,并有着把城市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共同愿望。果能如此,则城市景观之路不愁其不光明。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俞孔坚     

2002年国庆于北京中关村上地  [B]序-2哭泣的母亲河[/B]  南方的河,北方的河,都是我的母亲河,可是她们都在哭泣:我那残酷的儿女们啊,为什么要用道道高坝捆绑我柔弱的躯体,将我肢解,令我断流?你可知,流动是我的天性,连续是我的生命。从雪山高原,到林莽峡谷,从平原阡陌,到湖沼海滩,我将氧气、矿物营养分配给千万生灵。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有爱"跳龙门"的鲤鱼逆水而上,在她们认为合适的上游溪谷或静湖中产卵繁殖,再让她们的后代顺流而下,在营养更丰富的下游成长生活。正是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多姿多彩的植物得以传播到广阔地域,随处而安、生长繁衍。我的连续也使众多野生动物的迁徙成为可能。我本是大地肌体上唯一的连续体,我之于生命的地球,正如血脉之于生命的人类。也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使你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美丽的梦,使大家生活的城市有了一串美丽的项链。   我那无知的儿女们啊,为什么要残忍地将我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捆裹我本来自然而优美的躯体,令我窒息,如同僵尸。我曾经有浅滩深潭,如琴弦响着动人的乐曲;春汛到时,我让洪水缓缓流过,积蓄丰盛的地下水库;秋旱来临,我释放不尽的涌泉,让所有生命恢复生机;我曾经有鲜嫩的水草在丰腴的肌肤上舞动,庇护着大小游鱼,潜伏着河蚌泥鳅;我曾经有慈菇和芦苇,在幽凹处快乐地生长,青蛙和鲶鱼唱着黎明与日暮的歌;我曾经有磐石兀立在那显凸处,石缝中长着深情而不惧贫瘠的芒草,向濯足的路人诉说春天的丰润与秋天的萧瑟。好大的浓荫啊,那是身边的乌桕与河柳的投影,阴凉中有双双鲫鱼共享自由与欢乐。我那卑俗的儿女们啊,你们嫌我草灌丛生,包容泥土与生命万物,可那何尝不是我的美德?你们嫌我曲折蜿蜒,自然朴素,可那何尝不是诗的泉流、画的本原?你们认贼为父,让生硬的水泥和花岗岩奸淫我纯洁的躯体;你们浮华虚伪,让意大利的瓷砖、荷兰的花卉和美利坚的草坪装饰我的玉体,却剥去了庇护与滋润我的乡土草木,令我面目全非,那何尝不是罪孽?南方的人呵北方的人,你们曾经向我排泄着污秽和浊流,而今却拿我开刀整治,举着"泻洪"的利刃,开着"清污"的铲车……多想问你们--还记得吗?我是你们的母亲河啊!

本书概要
各篇章概要
内容目录
序(周干峙)
自序-1
自序-2哭泣的母亲河
自序-3 魂兮归来

上篇 前车之鉴: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
1. 1关于"城市美化"与城市美化运动
1. 2巴洛克城市―― 君主的权杖,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原型
1.2.1背景:从理想城市到巴洛克城市
1.2.2君主的的威严与新贵的奢欲---欧洲巴洛克城市景观模式
1.2.3巴洛克城市实例与特征
1.3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资本主义暴发户的奴仆, 世界城市美化的模板
1.3.1 社会背景
1.3.2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实例
1.3.3 教训
1.4 殖民地的城市美化――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权力象征和统治工具
1.4.1 背景
1.4.2实例与教训
1.5. 城市美化回到欧洲――法西斯与纳粹的舞台、独裁者的炫耀
1.5.1背景
1.5.2实例与教训

中篇 中国城市景观歧途: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 "城市化妆运动"
2.1 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种种症结
2.2二十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妆运动产生的背景剖析
2.3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本质根源
2.3.1文化的积垢: 封建专制意识
2.3.2时代的局限:暴发户暴发户意识
2.3.3时代的局限:小农意识
结语:"城市美化"运动,阴愧不散

下篇 城市景观之路----"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1问题背景
4.1.1当代中国城市化宏观背景
4.1.2大都市圈城市扩张机遇与生态安全忧患
3.2"反规划"途径
4.2.1传统方法背景
4.2.2"反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背景:景观安全格局
3.3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战略
3.3.1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3.3.2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3.3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3.3.4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3.3.5第五大战略: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3.3.6第六大战略: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3.3.7第七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3.3.8第八大战略: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3.3.9第九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3.3.10第十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3.11第十一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