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生态城市

2010-03-16 作者:牛建宏 来源:人民政协网
  “要坚决杜绝生态城市反生态,绿化建设不绿色的现象。要摒弃急功利近的思想,避免生态城市成为一种标签。”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对记者呼吁。
 
  在俞孔坚看来,现在有很多城市都是在打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在搞房地产,而真正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不规范。“很多城市认为‘建个大的绿色公园就是绿色生态城了’,这是很危险的。”
 
  毫无疑问,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生态城建设的热潮。
  在百度上很容易就可以搜到诸如“某区欲建低碳生态城,规划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某地要形成低碳生态城镇发展模式;某地计划推出多项节能环保新举措和新项目,以打造低碳生态城”等消息。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权威人士透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
  对于一贯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追捧GDP不断再创新高的地方政府来说,在如此热衷地高举生态城市的大旗时,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这面大旗背后的真正内涵?是否更多地停留于表面和口号,看重概念上的“新宠”效应?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俞孔坚对此充满了忧虑。在他看来,面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
  “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好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往往南辕北辙。”俞孔坚说。
  生态城市不生态
  记者注意到,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借着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名义,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大跃进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
  “自由奔腾的河流被大理石包裹成笔直的沟渠;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俞孔坚列举了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种种行为。
  这些所谓的“生态”做法让俞孔坚痛苦万分,而尤其让他深恶痛绝的是,“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
  这些被俞孔坚称为“大错药”的措施包括:1.高堤防洪。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2.水泥护堤衬底。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使得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3.裁弯取直。不明白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高坝蓄水。变流水为死水,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等。
  “原来杂草丛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现在就变成了虚假的河道。而且防洪堤投入巨大,维修成本巨大,关键是破坏了自然原有的调节能力。这是个非常悲惨的改变。”俞孔坚对此充满叹息。
  “这实际是反生态。”在俞孔坚看来,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水会自己净化,植物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依赖我们浇灌。
  “因为我们依赖于人工疏排系统,自然系统彻底丧失了自我调节能力。就像一个人没法吃饭和排泄了,免疫力没有了,胃的消化能力没有了,必须靠插入管道抽出里面的液体,或者注射葡萄糖来获取营养。”
  “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实际上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俞孔坚说。所有这些,都无疑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背道而驰。
  建设生态城市从“大脚丫革命”开始
  “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和理念,不能简单引用或炒作,而是需要认真研究其内涵。”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部原部长汪光焘说。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生态城市建设,也应重在理念转变,避免简单引用炒作。
  在俞孔坚看来,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战略有两条:“反规划”和新美学。而“反规划”的理念无疑为生态城市建设指出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俞孔坚认为,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
  这正是城市“反规划”的核心理念,即: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必须以土地的生态过程和格局为依据和基础,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用地规划和布局。
  记者了解到,俞孔坚领导的北京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团队关于国土生态安全的方法和理论,被写进国土资源部的有关土地规划大纲,指导国土资源规划,还完成了环保部委托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在2009年,俞孔坚麾下的“土人设计”还完成了北京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和规划。
  “我们需要系统反思这30年来的做法,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大脚丫革命’,从城市到郊区,把裹脚布都揭开,回归自然的大地。”俞孔坚同时倡导一种新的美学,即大脚的美学,用新的审美观带动创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俞孔坚提出了进行“大脚丫革命”,建设真正生态城市的四个原则,它们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维护土地生命系统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产功能、自我调节功能、生命承载功能以及审美启智功能:
 
  第一是与洪水为友。把所有的河流解放出来,砸掉水泥,把他们从小脚变成大脚。在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俞孔坚用一个“漂浮的花园”讲述了如何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理念,发挥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在长达两公里的永宁江水岸,他砸掉了水泥护堤并大量应用芒草、菖蒲等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坡改造,这个生态防护坡不仅能满足防洪、雨洪改造利用以及生物链保持等功能的需要,同时也成为黄岩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第二是回到生产性,回到土地。在沈阳建筑大学,俞孔坚把校园设计成“丰产的稻田”,把中国农业生产过程完整地、活生生地再现于当代城市的校园中。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多关注土地的生产功能,我们离低碳城市就更近了。
 
  第三是珍惜现状,珍惜脚下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在广东的中山造船厂,俞孔坚用“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如何设计一个集历史文化、日常活动、审美启智、环境教育于一体的公共场所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因船厂搬迁而失去工作、失去归属感的人们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精神家园。
 
  第四是最少的干预。在秦皇岛汤河公园,俞孔坚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
 
  俞孔坚还举了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例子。“现在一谈污水处理,好像就是要修多少污水处理厂、多少净化池。但很多污水处理厂建了之后运行成本高,太依赖人工。我们的设计项目是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让自然做功。”结果证明,一个10公顷的绿地,一天可以将2400多吨的黄浦江劣五类水净化为三类水。如果我们的城市绿地都按这个模式去建设,让自然做功,那么,我们离生态城市就不远了。
 
  俞孔坚强调,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生态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俞孔坚说,低碳和生态城市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让自然做功。
  图1:生命的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俞孔坚主持设计的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图2:野草与工业遗产公园: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积淀成珍贵的城市记忆。俞孔坚保留了造船厂的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把齿轮、机器、铆钉和铁轨作为道具,大量种植野草,建立起有着特殊美感的工业主题公园,唤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年代的追忆。
  图3: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 汤河公园在设计前是城乡结合部里的一条荒河道,满是垃圾。俞孔坚设计了一条500米长的红色玻璃钢“长凳”,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蜿蜒,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还是野草,林子还是林子,没有砍掉一棵树。这个简洁而节约的“红飘带”公园入选《Traveller》杂志2008年评出的“新七大世界建筑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