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城市景观建设勿忘尊重自然

2002-07-29 作者:张东冬 来源:经济日报

  ———访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 记者:时下城市建设崇洋心理很重,你以“土人”自居,是否对此有针对性? 


  俞:“土人”的设计理念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土人”还有另一层意思,这是相对于洋人而言。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设计方面更是如此。我们不要自我封闭,更不要崇洋媚外。作为中国人,我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我们能更好地创造出中国人喜好的生活环境和空间。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而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 


  可是,当前的“城市美化运动”明显违反上述原则。无论在北方大都市还是南方小镇,无论是迁址新建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都毫无例外热衷于城市“化妆”。有的不惜每公里耗费近千万巨资修建“景观大道”,完全不考虑居民的交通便利和安全;有的为显示政绩、气派,在城市中心修建“文化广场”,不顾居民的生活休闲和活动的需要。更有甚者,推平乡土的自然山头改成奇花异木的“公园”;伐去蜿蜒河流两岸的林木,铲掉自然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以水泥护岸等等。这样的举动不但没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也与建设可持续、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相去甚远。


  记者:都市景观从均一性的物理景观走向多样化的生态景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城市生态建设内容之一,对此你有何看法?


  俞: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战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独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的极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比如,即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再如,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郊的“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 


  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