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大众科技报》:化腐朽为神奇 工厂变身绿地

2010-07-27 作者:付丽丽,甘勃 来源:《大众科技报》
  向日葵、地瓜苗、玉米秧,置身于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儿时生活的乡村田野。

  漫步在曲折的小路上,芦苇荡、芦狄台、荷花淀……惹来观赏的行人不禁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曲径通幽,越往里走,就越能感觉到其静谧、幽深,与之前世博场馆的喧嚣、熙攘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在流连忘返于其优美景色的同时却鲜有人知道,这片世博园区安静的“后花园”,其前身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到且耳熟能详,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上钢三厂、上海溶剂厂、上海港机厂等工厂重地。

  4月28日,一年一度的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公布了2010年度专业奖项,这个由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后滩公园获得今年唯一的综合设计杰出奖。评奖委员会对该项目的评语是:“这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建成后每个人都可以去参观。它传达了许多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正确的信息。视野独特而奇妙,表达非常之好。上海缺乏蓝天,这种背景下来认识这个项目的可持续性设计,其意义便显而易见。”其设计理念究竟有何独特之处,ASLA缘何如此青睐于它。

  为此,记者日前特采访了该项目设计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
 
  前身本是工厂旧地
 
  用谷歌搜索“后滩公园”,上面的文字是这样显示的,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世博后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公顷,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

  2005年12月18日,来自上海园林绿化局的一个电话使俞孔坚与后滩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快5年了,俞孔坚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后滩”的情景:天空是灰茫茫的,雾气、灰尘和化学气体交织混合在一起。现在的浦东世博园区,当时主要是上钢三厂的所在地,车辆吃力地爬行在覆盖着灰土与泥浆的水泥路上;厂房门口的土地上流淌着黄色的液体,夹竹桃树叶上是黑色的尘埃;巨大的钢结构厂房里火花飞溅,火炉边的钢铁工人在高温下作业;江边则是另一番景象,来往的船只掀动着浑浊的黄浦江水、夹带着各种垃圾,拍打着高高的水泥防洪堤;幸存的小块江滩湿地被江水带来的垃圾所覆盖,污秽与凌乱不堪入目;江岸上,遍地都是各种废弃的材料和旧机器的部件,没有被垃圾和工业废料占领的土地上,被入侵植物一支黄花所覆盖,不给任何其他植物留下生长的空隙……

  现场考察结束后,联系将其打造为世博绿地的定位,究竟该确立怎样的设计理念,俞孔坚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当我们掌握几百、上千亿元的投资,雄心勃勃地建造世界一流的建筑和宏伟的世博园时,我们不应忘记,一个‘令人难忘’的工程在于它能用最经济、简单的手段,科学而艺术地解决问题。”俞孔坚说,这块场地主要解决诸如洪涝问题、生态重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问题。

  最终,在向世博局领导做的“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核心绿地景观定位”的报告中,俞孔坚确立了其设计理念,即以生态净化湿地、工业遗产利用、当代艺术及生态体验为核心内容的方案——“滩”的回归。
 
  缘何偏爱 农作物
 
  在后滩公园,一条狭长的河流蜿蜒其中,河岸上地瓜、玉米、高粱、稻子这些农作物随处可见。

  这也是后滩公园的最大特点,即其生态水净化系统。据俞孔坚介绍,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公里,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将黄浦江劣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初步试运行证明,后滩公园的水净化能力为每天2400吨。
为何对农作物如此偏爱?

  “突出农业元素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突出农作物的生产功能,我国土地紧张,所以城市在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应该只突出好看;二是想倡导一种新的审美,引导人们把最普通的东西当做美来欣赏。”俞孔坚说。

  其实,细细看来,这也是其设计理念的一部分。后滩地区自唐代到1843年开埠,经历了近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其规划中体现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重要景观层次。

  谈及具体方案,俞孔坚说,梯地禾田带是公园的内河湿地与浦明路之间的过渡地带。受千百年来中国的梯田智慧启迪,设计时,一方面用梯田来解决3~5米的高差;同时,利用梯田灌溉的过程,使污水得以曝气、逐级沉淀、净化。

  田块中种植五谷、经济作物和各类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随季节而变换,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以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使土地的生产功能得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为大上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处农业和农作的科普教育场所。
 
  旧厂房的华丽转身
 
  游走在后滩公园,细心的游览者也许会注意到,一些景点似乎还依稀可辨旧码头、旧工厂的痕迹。的确,这也是俞孔坚在设计中的匠心独造之处。设计之初,他就想建立一个便捷而体验丰富的交通网络。这个网络联结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利用为特色的场馆和功能结点,讲述上海城市过去的故事、满足现在的功能和憧憬未来的技术与生活。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和码头等。设计者通过改造原有厂房及码头,运用剥离、填充、穿插等手法,保留、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遗产,来纪念上海后滩的工业文明。

    在后滩公园,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芦狄台其前身即为货运码头。其位于后滩湿地公园的中部,靠近原生湿地保护区。因已失去货运码头功能,在设计时俞孔坚将其改建为码头遗址花园——芦荻台,供游人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海城市天际线。
另外一处,即位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南部、临时旅游停车场北端的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现改建为后滩湿地公园的综合服务中心——“空中花园”,布置有各类酒吧和茶座等休闲设施。

    设计总会有遗憾,这也是俞孔坚心中永远的“痛”。在后滩公园设计中,他本来想保留和利用的两个厂房,最终只保留了半个,即现在的“空中花园”。该场所是“难得的清新之所”,现只接待世界首脑人物,普通游客不得进入参观。
后滩公园内人工内河的一段,具有净化水质功能。
后滩公园内成片的向日葵
游人在参观后滩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