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曼陀罗的世界

2002-09-15 作者:文/俞孔坚 王建 张晋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城市特刊

  ——西藏昌都昌庆街设计与规划掠影


  昌都地区位于藏东,外与云南、四川、青海为邻,内与西藏林芝、那曲地区相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昌都地区穿过,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覆盖着全地区1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昌都地区总人口为58万人,在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中居第二位。


  昌庆街位于昌都市中心地区,是城市轴线的主体所在,海拔3000多米。北望藏东名寺强巴林寺,南端为澜沧江源头。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道路和地下市政约1万平方米,地面铺装近1万平方米。自1998年上半年开始规划论证,到2000年10月昌都解放50周年纪念日前已建成交付使用。


  从人们手中的经轮到转庄稼地的习俗,从玛尼堆周围一圈转动的人群,到寺庙中的经筒,无不体现着旋转与轮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曼陀罗形象。它在白塔的基座上,在华丽的唐卡中,也在厅堂的藻井上。因此,我们的设计以曼陀罗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建筑布局上的基本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曼陀罗,将约300米长的步行街融为一体;大到空间组织,小到喷水池和叠泉,这一形式反复出现,全力体现地方特色。


  根据昌庆街开发、建设的目标取向,放弃原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昌庆街规划为车行干道的方案,代之以步行街方案,规划步行街全长约300米,宽82米(两外侧车行道红线距离)。其中,街内步行道宽12米,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均为25.2米,建筑控制线外侧距车行道边3.8米,车行道宽6米。步行街自北向南分为两段:北段由邮政大楼和昌都商城(北半部已建成)相夹组成,长约75米,轴线方向与胜利街轴线基本垂直;宽20米,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在20米以下(钟塔除外)。南段由八栋建筑组成,长约210米,轴线方向自北段轴线南偏东约9度,从而与北段中心线一起,交叉而形成了一条契形轴线,使之不冲对强巴林寺。一作商业用,二层以上作居住用;建筑最高5层,高度控制在16.10米以下。


  步行街建筑随地形自北向南层数逐次降低,以形成错落有致的立面轮廓;在内侧,建筑底层均内凹形成骑楼形式,前后贯通,局部(中心广场)作两层骑楼,以创造步行街所需的商业氛围。在南、北端部,南、北段转折处及中部共设有四处休憩广场,产生出收放有致的空间韵律,并以曼陀罗空间形式,将整个步行街在空间上完整地统一起来。步行街内部通过宽度不同的6条横向通道与外部车行道相联系,既打破空间的封闭性又不破坏内部空间的完整性,同时方便了步行街的使用。步行街内部为全步行区域,不允许机动车及自行车进入。步行街内凡台阶处均设有残疾人坡道,以方便残疾人及手推车的通行。


  建筑总体风格借鉴藏东民居风格,但决不模仿或照搬,而是根据现代功能需要和当地气候及地形,审慎地用现代建筑的手法,在传承昌都地区独特的民居文化基础上力图有所创新。建筑柱网配合常规模数的要求,开间柱距设为5.1米,其数值正是当地传统民居柱距2.5米的约两倍;细部装饰如门窗、檐口,柱头等均取材于当地民居,但予以适度提炼,简化,使之在具有现代功能的新建筑上焕发新的生命;材料以当地石材为主,作砌体或外饰面。建筑空间形式汲取当地传统民居的精华,借鉴如天井、三合院、柱廊、上层悬挑、屋顶晒台等诸多形式;同时考虑到在传统藏式建筑中没有通常意义的商业建筑的情况,探索创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藏式建筑的商业空间。配合形成广场界面的曼陀罗形状,在步行街北、南及中部建筑的角部作了一些转折处理,以体现建筑空间及景观中的地域文化氛围,创造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


  步行街景观环境空间由县政府西侧的市民广场及步行街内的四处小型广场和连接上述广场间的街道构成,以水景、植被、铺地、小品设施作为基本要素。广场空间的形状基本由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为曼陀罗形式。 在上述各曼陀罗式广场上,均以亦具有曼陀罗形式的水体景观作为核心,水体形式为涌泉、溢泉、喷泉或跌水等;水景之间又以暗管或水渠相连接使水流从北向南,从高向低,跌宕流淌,喻意扎曲、昂曲汇聚而成的澜沧江自青藏高原曲折波澜地人海过程,充分反映最能代表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水文化意义。另外,这些水景也会为步行街内的顾客、游人提供观赏的乐趣。考虑到昌都地区冬季冰冻的情况,水池深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以内,池底铺细白卵石,使之在冬季停水后仍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以街道景观轴线为中心,在水景、池岸两侧结合水池岸线,布置宽度不同的小型绿地,并设置灯光照明设施,以烘托夜晚的商业购物气氛。街道中的坐椅、小品设施等,其形式、色彩、材料构成等均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 昌庆街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项目建设总投入资金12佃万美元,其中政府投入16%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其余均来自于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建设单位以底层商业用房的出租出售为主补偿拆迁成本,使居民住房价格降低到可承受范围内,以前的居民大都回迁,避免了传统社区文化的解体。步行空间的创造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保留使民风民俗回到街上,为旅游者提供了真实的体验环境。旅游者的到来则为当地居民带来可持续的收入。 昌庆街的道路、广场铺装都是昌都建筑史上第一次使用本地的砂岩石材,我们大胆利用当地资源,并引进加工技术,使一批当地藏民因此成为石工,创造了新的致富途径。,与此同时,昌庆街的廊柱、街楼和檐口等却没有采用传统的木制结构,而是全部以玻璃纤维高强水泥来代替,整个工程没有使用一根木料,节省了2万立方米木材,保护了森林资源和高原上脆弱的生态环境。 (注:昌庆街获首届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