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湘江风光带“与洪水为友”

2011-06-22 作者:记者 李淼 通讯员 张敏 汪雅婷 来源:株洲日报
  前言
 
  6月16日上午9时,市规划展览馆报告厅,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建设生态与人文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开讲。俞孔坚年近五旬,外表看起来朴实传统,脑袋里却满是疯狂的想法。
 
  作为一个“规划人”,他却高喊“反规划”,主张先生态、后规划,引来社会一片争议;人们惧怕“洪水猛兽”,他在浙江永宁公园,提出“以洪水为友”;废旧工厂影响城市形象,他却将其视作工业遗产,设计中山市岐江公园。
 
  “两型”社会征途中的株洲,如何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俞孔坚走进株洲,与他的团队承担起我市轨道交通科技城、武广新城和云龙示范区的生态规划和设计。
 
  一座正在探索的城市,一个疯狂而又善于颠覆的人,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将城市变成“丰收田园”
 
  记者:俞教授,您的思想和作品颇具颠覆性。那么,您能否给株洲颠覆性的“惊喜”?
 
  俞孔坚:践行“反规划”、生态基础设施等理念,轨道交通科技城、武广新城和云龙示范区的规划设计,较原来的有大调整,尽管不是颠覆性的,但得到了株洲方面的认同。
 
  在规划中,我们首先强调,城市建设不破坏自然的水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议水不要经过排水管,而是留存在地表,水与城市共存。
 
  水系统中有生态系统,形成生态栖息地。将来,城市有高楼大厦,也有白鹭栖息和成群的野鸭。同时也是一个公园、一个绿地系统,城市变成“丰收田园”,有生产性的农田,可以看到向日葵、油菜花。
 
  沿水系统和绿地系统,还会有绿色交通系统,如自行车道、人行步道。人们能在树荫底下骑车,途中在绿洲看到青蛙蹦跳、白鹭飞翔,晚上散步时,青蛙就在脚边。
 
  工业遗产一定要保护和再利用
 
  记者:俞教授,您撰文《工业遗产——不该毁弃的锈蚀与破烂》。株洲有许多工业遗产,该怎样保持、开发与利用?
 
  俞孔坚:株洲有许多老工厂,有的还在发挥作用,有的可能要清理,因为大家可能还没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工业文化,是株洲的一个核心特征。我的建议是,在株洲,工业遗产一定要保护和再利用,将它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支撑,来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如果都拆掉,株洲的文化设施、文化市场将大大受损。
 
  湘江边上的火电厂,我们可以考虑它的战略意义。世界著名的伦敦泰德博物馆也是由火电厂改建而成,参照这个有意思的文化设计,可以利用改造好株洲的火电厂。
 
  水处理是株洲的一场重头戏
 
  记者:污水、黑烟和重金属土地,是工业株洲曾经的梦魇。按照您“与洪水为友”的观点,我们也要“与污水为友”?
 
  俞孔坚:“与洪水为友”,这个观念在株洲已有了很好的实践。例如湘江风光带,很多步道与广场都处在洪水淹没区,都考虑到了水的特征、自然的特征和人的使用三个方面。
 
  回到治理污水这个话题。不是说“与污水为友”,应该说是用生态的方法来治理污水,就是怎样将富营养的污水变成肥料。个人认为水处理将是株洲的一场重头戏。
 
  将来的水处理,要跟城市的景观、绿地和生态系统建设治理结合。雨水进入沟渠,工业污水要截流,生活废水这块,中水、尾水要进入绿地、湿地,进一步净化成比较干净的水,能成为农业肥料。
 
  利用自然系统净化污水,是可以做好的。这有成功案例,比如唐山,这几年治理较理想。何况株洲有这么丰富的水和这么好的四季气候。目前,云龙示范区一个水循环项目,我们正在向国家申报课题。
 
  注:根据文义,访谈内容有删减调整。
 
  俞孔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以来,俞孔坚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