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警惕城市化妆运动

2002-09-15 作者:文/俞孔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城市特刊

  编者按:作者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本文是俞孔坚博士在首届世界规划教育院校大会上的发言稿(有删节)。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城市美化的历史渊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其在各个时期及不同国家的表现以及问题和教训,由此揭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的本质。


  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开始,以城市中心地带的几何设计和惟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全美,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所幸的是这种思潮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及时得到批评和抵制。"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然而,"城市美化运动"的阴魂不散。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100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很多都如出一辙。这就警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与历史上的"城市美化运动"相似,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的典型特征是惟视觉的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惟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具体反映如下。


  景观大道


  无论是北方大都市,还是南国小城,无论是三峡库区迁址新建的小城,还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轴线性? “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竭尽"城市化妆"之能事,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之装饰。这样的大道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景观大道往往同时是作为车流干道来设计的,因此,对步行人来说是一道危险的屏障,隔断道路两侧的交通。功能交混,复杂化,效率低下;


  第二、这种轴线性的大道,粗暴地划破了原有城市有机体的交流网络和纤细的节理,从而使城市发生结构性破坏,造成功能性的混乱;


  第三、这样的宽广大道,往往拆迁大量居民,耗资巨大,又将传统风貌丢弃;


  第四、由于其纪念性的要求,两侧往往要求有大体量的公共和文化性建筑,否则,无论从比例、尺度上还是道路的视觉效果上,都很难达到规划设想,而这些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


  城市广场 


  曾几何时,兴建城市广场之风在大江南北广大城市兴起,或"中心广场"、或"文化广场",或"世纪广场"、或"市民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些活动场所本是好事,然而,许多广场往往不是以市民的休闲和活动为目的,而是相反,把市民当作观众,把广场或广场上的雕塑,或广场边的市府大楼当成主体,整个广场无非是舞台布景。观众是被置于广场之外的,最好在半空之中,否则,广场优美的几何图案便难以欣赏。如同路易从凡尔赛的舞厅窗户可以看到花园最好的图案一样,市府主楼是最好的观景点。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上人的大草坪为美,以花样翻新,繁复的几何图案为美,以大理石和刨光花岗岩铺地为美,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人的安全。 因此,以"城市美化"为目的的城市广场的兴建可能带来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如果在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拆迁量巨大,投资动辄上亿,并使成千上万人离开故土,迁往新区,社会结构遭到破坏。


  第二、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其它同样需要城市中心土地的功能如商业需要相竞争,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使城市的整体有机性受损。


  第三、模仿的图案化和形式化的城市广场,往往没有场所性和地方性特色,实际上是对城市形象和地方精神的污染,特别在历史文化古城,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并已引起各界注意。


  第四、为广场而广场。由于城市美化的目的是为了展示、纪念及礼仪,而不是实用。因此,在许多城市中,就出现了为广场而广场的现象。在郊外稻田之中会出现一块花岗岩铺地的广场也就毫不奇怪了。白天,烈日之下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夜晚则是华灯下的一片死寂。即使是城市中心的广场,设计者和管理者也往往力图将商业活动、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斥在外,以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无树阴供人庇护,无安静场所供人休闲。


  第五、金玉堆砌。把材料的价值与广场的质量视为等同,甚至将户外广场当作室内厅堂来做,刨光的花岗岩地面,精雕的汉白玉栏杆,集宫廷之华丽,昂贵之至,却使市民举步维艰,雨雪之后,更不敢光顾。


  城市河道"美化"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同时,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的栖息地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体。城市水系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


  然而,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陆路交通的发展,及自来水和城市消防设施的完善,使城市水系原有的功能因此大部分消失。随之,水系便被作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染、被遗弃。曾几何时,城市水系似乎成了包袱,阻碍了"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称号的达标。于是乎,大江南北掀起了城市水系治理和"美化"的高潮。一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对水的恐怖意识,和工业时代初期以上程为美的观念,正支配着城市水系的"美化"与治理。


  同历史上多次城市大建设中给我们留下的遗憾一样(如古建和城墙的拆除,古树的砍伐等),在今日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对城市水系的虐待及对其价值的无知,已经,正在或即将造成许多令人痛心的遗憾。这些遗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曾经有过,而且正以昂贵的代价来挽回和弥补的。概括起来,城市水系治理和"美化"过程中有"四大忌"。


  大忌之一:填之。把水系,污水甚或清流填去,改为马路或盖房子或种花草,并以此为美,是城市之最大不幸,也是城市居民的最大不幸。表面上看,填去污水,可以使城市变得卫生、清洁,使城市多了一分土地,多了一块绿地;然而,在填去水系的同时,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填去了儿童的梦境,填去了城市的诗意,也填去多少人所以称某一地方为家的维系和认同感。与之相反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西方国家正在掀起一个重新挖掘以往填去的水系,再塑城中自然景观的热潮。这一否定之否定却付出了多少昂贵的代价?中国的城市建设为何又要走这条老路? 


  大忌之二:盖之。将明渠变成暗渠,其上筑马路或搞建筑和"美化"工程。尽管水仍在流,但其结果同样使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生态化失去了最宝贵的资源。殊不知,水系之存在不仅仅因为其流水,更重要的是以水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空间。而与此同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人们又在乐此不疲地耗巨资挖湖堆山,人工造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大忌之三:断之。许多城市的水系,本来是一个连续体,它们与湿地、城郊湖泊和山林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整体。它们为城市的整体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蓝本。同时,它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成为多种乡土生物的栖息地和通道。当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连续的康体休闲空间和环境认知空间。然而,这一连续体却常常在城市建设中被切割,被断肢,从而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大忌之四:堤之衬之。即用钢筋水泥护衬水系。许多城市的水系治理中,偏面强调水系的防洪、泄洪和扫污功能,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为这便是将水? “治服",以图一劳永逸。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相反,如果利用水系形成一个?态系统,则可成为一个城市中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可以净化水质。实际上,在大地景观上,生态健全的水系构成绿色通道网络,恰恰最具有蓄洪和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


  简而言之,结合城市水系治理与美化的根本之术不在于消除、截流污水,还水系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每个城市的特色,这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也是城市文明之象征,绝不应填之、覆之、断之,也应慎用工程措施。强调不要以单一?quot;美化"目的,卫生目的和防洪目的,将城市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糟踏,而应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文化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


  为美化而兴建公园 


  城市需要公园和绿地,这本身也是好事。但是,"城市美化"指导思想下的公园建设则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相违背的,这样的公园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化、展示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绿地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把公园作为有大门、有围墙的城市摆设? “盆景",不允许其它用地的存在。因此,城市中心地带建公园往往需要动迁居民、拆商铺,封大道,似乎这样,公园才成之为"公园",才可以做装饰,才可以收门票。而与此同时,在新的居住区和开发区,地产开发商们都在充分利用红线内的每一寸土地,增加建筑面积。于是乎建筑是建筑,广场是广场,公园是公园,居住区是居住区。而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和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城市绿地应作为城市所有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是不同用地功能之间的粘结剂,它是城市景观的生命基质。


  第二,人工取代天然。美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将自然原野地作为公园。"玉不琢不成器"的"造园"思想,则是中国"城市化妆"中的一大特色。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便迟早随之降临。落叶乔木被代之以"常青树";乡土"杂灌"被剔除而代之以"四季有花"的异域灌木;"杂草"被代之以国外引进的草坪草种。自然的溪涧被改造成人工的"小桥"流水,自然地形也被人工假山所替代。即所谓公园当作花园,把仅有的自然地也要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


  第三,公园作为展示舞台和旅游点。以造一个旅游点的意识来造公园,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一个通病。因此,造公园就成了造景,或造娱乐园。似乎没有奇花异木,珍奇古玩就不是公园。似乎拍照留影成了建公园的目的。


  以展示为目的的居住区美化 


  一个优美的环境会给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带来莫大的益处,美化居住环境是值得称道的。然而,遍神州大地,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中,真正为居住者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不完全地讲,目前居住区的美化有两种导向:


  第一,"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其美化目的是为了展示政府的政绩,是为了领导视察和供人参观。


  第二,商利导向的美化。地产开发商已认识到环境美化的商业价值,试图通过美化来招徕住户。这两种美化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因而带有 "城市美化运动"的通病,即注重展示性和视觉形式,而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于是乎出现了空旷的小区绿地,草坪、花坛,树雕泛滥,瓷砖、花岗岩铺地,如同城市广场。而缺乏乔木供人庇荫,也缺乏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场所和青年人的运动场所。由于美化的目的有偏,导致了居住区美化走人歧途。


  大树移植之风


  尽管修路砍树和修渠砍树的现象在各大城市中时有发生,几十年的老树一夜之间只残留树桩,从而引起百姓和媒体的普遍反对。而相反,大树移植似乎是城市绿化美化的一个速成法和"为民办实事"的有效之举,不但很容易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同,各种媒体也将其作为好的经验积极报道,推波助澜,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老树大树进城来"。殊不知其中祸患之多,大于益处。


  祸患之一:拆东补西,只为脸上贴金。许多城市的"大树"、"古树",往往不是取之苗圃,实际上,由于几十年来,各城市对苗圃建设的投入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之需要,苗圃本无大树。这些大树往往来自农村的宅前屋后,或农田林区,或山区森林,或城区"非重要地段"。所以,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异地环境为代价的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强调局部"重点工程"只为脸上贴金,不管败絮其中,对改善城市及大地环境毫无益处。


  祸患之二:摧残生命,劳民伤财。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通过悲叹人们对自然梅花的摧残,讽刺了其时的病态心理。以此来形容现代城市美化绿化中的大树移植之风,却也十分贴切。生长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树可谓根深叶茂,与生长地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适应关系,而要将其移栽成活,必须伤筋动骨,以保证其上下水分平衡,去其根系,删其枝叶,所剩十不足一,加之长途运输,能成活者可谓大幸。即便成活,好一棵参天大树,只落得个断臂之维纳斯,美其名曰:古树桩景。悲哉! "城市化妆"病态心理如此。如此折腾,只为此地绿化、美化之速成,耗资无计,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元一株,可谓劳民伤财。


  祸患之三:生态恶化,助邪遏正。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植被和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而将大树移开其生长地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地被毁,鸟兽无居,更直接的恶果是水土流失,殃及区域环境,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更有甚者,"速绿"导致了不少人走向"速富"的道路,于是不去认真培植和经营苗圃,而是将其作为屯积倒卖外来大树古木之场地,致使本来奇缺的苗圃基地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助邪遏正,其害可谓深。


  简言之,病态的"城市化妆"心理,导致了病态的大树移植之风盛行,若不引起重视,祸害无穷。除此之外,"城市美化"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包括灯光工程,"雕塑"一条街,"雕塑"公园等等。作为城市艺术,它们在许多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是为追求美化而去"美化"的话,结果会适得其反。 城市之美,美在自然。纵观世界"城市美化运动"之历史,不难看出,中国时下的"城市化妆运?quot;正在走一条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并证明有许多弊病的老路。城市建设首先应考虑市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功能的目标下去设计美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