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大教授俞孔坚作客海珠区为海珠生态城的建设把脉

2012-08-15 作者:记者林园 何裕华 来源:羊城晚报

  “我们要在城市中心打造一个‘诺亚方舟’,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日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围绕“大脚革命走向生态城市”这一主题,从价值观的改变、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低碳环保建设三个方面以更专业的角度,更高远的目光为海珠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言献策。 身为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和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援引国内外多个城市的建设经验,他坦言,全国范围内,很少能找到像万亩果园这样,位于城市中心的如此大面积的湿地。“这有点类似于纽约的中央公园,但它只有320 公顷,万亩果园的面积比它大,可谓是‘天赐良机’,”俞孔坚给海珠打了一剂“强心针”,“如果这里建设好,肯定是广州的‘中央公园’,未来广州城市的核心在这里,土地价值要比CBD 还高。”

 


  保留城市特性,利用自然美

  “城市的树木不能只开花不结果;公园里的鱼群应该是健康有活力的;应当以原生态本土的杂草替代需要特别‘呵护’的草坪;人们可以在城市绿道中步行上班或上学;老人小孩在并不宽广的道路上轻易过马路。”俞教授表示,“大脚”美学就是要将城市释放,解开缠绕城市的“裹脚布”,保留城市最根本的特性,充分利用城市固有的自然之美。

 

  万亩果园或成“中央公园”在前日实地考察了海珠区的情况后,俞教授对万亩果园,尤其是海珠湖的未来发展抱有极大的期望。“如果这里建设好,肯定是广州未来的核心,广州的‘中央公园’。”

 

  俞教授表示,城市内部存在完全由政府拥有的受保护的万亩果园是十分难得的。“利用这片土地可以打造一片生物栖息地,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想想看,在阳台上就能看见大片的稻田和油菜花;下楼就可以采摘荔枝;早晨可在在田间晨跑,下了班可以进园子散步,周末可以采摘或者钓鱼———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吸引穿山甲,建海珠生态城


  据了解,参加本次讲座的包括海珠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区各单位的组织人事干部、宣传干部、中心组学习秘书、各中学校长,以及各经济联社党支部书记、社长和居委会主任等共800多人。

 

  万亩果园沿线楼价将成广州新高


  “将来距离万亩果园100米半径范围内的楼价将成为广州新高,预计比广州的CBD地区的价格高。”俞孔坚认为,万亩果园打造完成后,就是城市里的湿地,市民能在城市里就享受到自然风光,将来周边楼价无疑成广州最高价。“出门就能上树采摘荔枝、周末可以钓鱼,环境跟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可以媲美”。他还建议,在城市里可以多搞一些城市绿心,绿心周围都建设高楼,让更多的市民可以享受自然资源。


  与许多专家提倡的景区周围建矮楼的提法不同,俞孔坚建议,生态城四周可建起高楼大厦,“其实如果房子太低,不一定能欣赏到美景。但高楼不一定要建成屏风那样的,可以靠设计,来让高楼背后的人,也能欣赏到美景。”


  俞孔坚还表示, 中国的城市化早在2000 多年前就开始了,但一直是“裹脚”前行。其中, 广州的河涌改造便是一种“小脚”的表现。河涌两边的野草和植被被毁掉,建立起石砌的围栏,这样不仅不美,还使河涌的防洪功能被减弱了。俞孔坚建议,推掉围栏,还原生态才是“大脚美学”。

 

  “绿色海绵”解决内涝


  俞教授认为万亩果园湿地建设的重点,是要把市民亲近自然的栈道和步道打造好,保留并优化果园的生产功能,以及解决好雨洪调蓄功能,为广州营造新的城市文化。俞教授还认为,光靠地下排水管并不能根本解决城市内涝灾害,关键是利用城市的绿地等生态资源进行调节。目前我国城市中,有大量的绿化用地,小区里的普遍绿地率是30%,还有众多的河流湖塘,都完全可以用来考虑进行防洪防涝设计。可以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土地是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水,起到蓄洪作用的。”


  俞孔坚建议启动“绿色海绵”工程,利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包括恢复河漫滩,建立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


  此外,对于海珠区正在制定环岛轻轨方案,俞孔坚则表示,轻轨是公共交通资源,他建议和步行、公交等结合起来,最好到站后市民一出来就能步行或者骑行上班,“从而减少汽车的使用”。讲座期间,领导干部与专家多次互动,甚至就“穿山甲”多次开起了玩笑。俞教授多次提到,“未来的生态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也是生物栖息地,应当吸引白鹭、穿山甲之类的动物在城市里生活。”就此,台下的领导干部也多次表示要以吸引穿山甲为目标,建设海珠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