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绿色海绵”巧解城市雨涝难题

2012-08-30 作者:周毅 来源:文汇报
  “绿色海绵”巧解城市雨涝难题 全美景观设计奖揭晓,中国设计师俞孔坚再获“综合设计杰出奖”
  在当地时间8月28日公布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12全美年度景观设计奖获奖名单中,由中国景观设计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得今年唯一的“综合设计杰出奖”。之前他设计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也曾获得过这项大奖。
  俞孔坚在中国景观设计界一直大力倡导生态理念。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通过景观设计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路:即建立城市“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补充地下水,建立城市湿地,形成独特的市民休闲绿地等等。评委会称该设计“耳目一新。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时刻。”
  近年来,城市雨涝已成为困扰着中国许多大城市的新灾害,这是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大量水泥硬化地面让雨水不能回归土地,缺水的城市留不住雨水,还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城市雨洪公园的设计思路,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了一条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来解决常规市政工程所没能解决的更有效的途径。
  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于2006年开始建设,总占地27平方公里,新区绿地面积占16.4%,而大部分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当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占60%—70%)。当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2009年中,受当地政府委托,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承担了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公园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险。设计的策略是将面临消失的湿地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成功。建成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昔日的湿地得到了回复和改善,并已晋升为国家级城市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