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SWA设计主管、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张志维先生来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和土人设计,在北京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举办了主题为“表面之下,土壤与景观设计”的讲座。讲座由土人设计十所所长司敏劼主持。众多景观设计师聆听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张志维先生目前是SWA的设计主管,他在台湾成功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攻读了景观设计学硕士学位 。张志维先生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知难行易的行业,研究和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主做的两个项目宁波生态走廊项目和吴淞江的生态试点工程。
宁波生态走廊的场地原是宁波东部新城开发的都市计划留下的一条长廊,是一个重要的都市绿轴,在张志维先生看来也是一个生态联系体。当时宁波城市建设正热火朝天的进行,挖出了很多土方,宁波市政府打算将挖出的土方都用在这个生态走廊的建设中。所以如何让景观设计接纳这些土方,使挖填方达到平衡,有正向排水,同时营造有趣的景观空间是这个项目规划设计的重点。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张志维先生和他的团队就如何利用滨水植物带净化水质,产生最丰富生态区的区带,同时使区带最大化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个项目中水系是开放的系统,处理时比较被动,处理好边缘,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他们还对土方、植被、当地物种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计算。另外,场地土质是黏土,由于接收了很多垃圾,土壤有沉降。对此,张志维先生和他的团队做了比较细致的土壤计划,土壤生态系统改变后土质也随之改变。
与宁波生态走廊项目不同的是,吴淞江生态试点工程这个项目场地土比较少,用土比较节约。这个项目水涨落差异比较大,水有多少表面积经过净化的植栽带,能停留多久,都需要经过详细的计算,换算成时间和空间。整个滨水植物带的设计,既要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要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张志维先生还指出设计完成后,后续的经营管理也很重要,而这恰恰是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的。
详细介绍了两个大尺度的项目案例之后,张志维先生谈起了另一个项目——加州科学公寓的绿屋顶设计。这个项目的困难在于如何做完全人工的土壤,在很薄的土壤厚度上种植很多的植被绿化,他讲述了如何解决排水、防止冲刷等技术问题。
张志维先生认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用生态的方法而不是排水管道进行雨水收集、雨洪管理非常重要,并以纽约的城市建设为例进行了讲解。
整个讲座,张志维先生从宏观的土地管理谈到细节的屋顶绿化,内容详尽、发人深省。在讲座的最后,张志维先生与现场听众亲密交流,认真回答他们所提的问题。
摄/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