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吴庆洲教授参观土人设计并于北大举办“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洪涝的启示”讲座

2013-06-20 作者:吴巧 杨素贞 杨颖 来源:土人设计
  6月18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吴庆洲教授参观土人设计,并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了主题为“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洪涝的启示”的讲座,这是北京大学“生态文明与美丽国土”大师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
 
  当天下午,吴教授在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的热情陪同下参观了土人设计。
 
 
俞孔坚教授向吴庆洲教授介绍土人设计的设计实践
 
  在俞孔坚教授的引导下,吴庆洲参观了土人设计团队所做的设计实践。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到低碳公寓,从雨洪管理公园到棕地修复,再从河道净化到生产性景观,俞孔坚教授讲述了土人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跨尺度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并就生态城市与美丽国土建设的战略与吴庆洲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吴庆洲参观土人设计的图书馆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土人设计首席设计师俞孔坚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教授和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车伍教授担任点评嘉宾。讲座主要就古代与当下城市洪涝问题的解决思路展开深入探讨,海淀区政府和北大科技园的多位领导以及北大校友会的嘉宾出席了讲座,相关行业内专家、技术人员、土人设计的设计师们以及北大师生纷纷到场聆听。活动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学校友会承办, 北大科技园、北京大学新闻网、《景观设计学》杂志、景观中国网站协办。
 
  “生态文明与美丽国土”大师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发起并主办,旨在通过举办代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生态学、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界领袖人物的思想盛宴,响应中共十八大会议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号召,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找到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新观念、新理念和新方法,倡导实践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新美学和新文化。讲座面向社会公开开放,让各界民众都能参与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来。
 
  讲座由俞孔坚教授开场致辞,他简要介绍了吴庆洲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讲座中,吴庆洲教授首先从剖析当代城市洪涝问题入手,分析现在城市涝灾之所以如此频繁严重,有气候、城市建设和市政排水设施三方面的原因。他以北京、广州、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为例,指出造成中国城市涝灾的关键问题是城市管网标准低且改造难度大、城市雨水重“排”不重“蓄”和市政排水系统与水利系统缺乏有效衔接。
 
  随后,吴庆洲教授以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等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的经验教训。他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水系是“排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古城中较高的河渠密度和较大的行洪断面使得古城水系具有较好的调蓄能力,而古城中完善的河渠系统和散布的湖池坑塘起到了“排水分区、分区承蓄”的作用,这些都是古代城市得以防范涝灾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市政排水管网代替了原来城市内部的河渠坑塘,城市内部水系丧失了蓄水能力,在面临城市持续扩张或大面积强降雨的情况下,管网的排水能力往往无法满足需求且改造困难。
 
  吴庆洲教授建议借鉴古代城市“排蓄并举”的方法,建立多层次的城市防涝排蓄系统,即构建“以城市水系为主体的大排水系统、以城市市政管网为主体的中排水系统、以城市各地块的“排、蓄、渗”控制指标为主体的小排水系统”三个层面相结合的城市防涝系统,并分别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级规划的工作内容中去,结合良好的城市管理,真正提高中国城市的防涝水平。
 
 
俞孔坚教授致辞
 
 
 
吴庆洲教授讲述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洪涝的启示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吴庆洲教授和点评嘉宾讨论
 
  随后,城市规划专家吕斌教授、雨洪管理专家车伍教授分别对讲座内容作了点评,两位教授高度赞扬了吴庆洲教授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坚实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了对洪涝问题的看法。吕斌教授认为,吴教授提出和各级城市规划对应的城市防涝系统对目前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能将先进的雨洪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车伍教授认为,吴教授从相关专业角度,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城市防涝问题,并出示了具体的数据指标来衡量古代城市和当代城市的雨水调蓄能力,具有很大参考价值。最后,吴庆洲教授和点评嘉宾一起,就古代城市防涝经验的变化、不同地区城市防涝措施的差异性等问题和现场来宾进行了交流。
 
  吴庆洲简介
 
  吴庆洲,男,广东梅县人,1945年3月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8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赴英国牛津理工学院进修,并应邀在英国9所大学讲学。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下)等专著。主持的“建筑文化研究”获200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佛山兆祥黄公祠修复”项目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中山翠亨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项目获2007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番禺石楼镇大岭村村庄规划”项目获2009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贵州安顺鲍家屯水碾房修复”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最高奖);“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项目获2011年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一等奖、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