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贵阳日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高峰讨论会观点摘登

2013-07-22 作者:章婧整理 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日报
  ■题记
  “没有环境保护带来的繁荣,就是推迟执行的灾难。”“良好的立法与严格的执法将构筑生态保护的屏障。”“绿色发展,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高峰讨论会上,众多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座谈交流的形式,带来了一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变革与转型的头脑风暴。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
  环保不单纯是一个就污染论污染的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种探索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模式、消费生活方式的工作,而不单纯是一个就污染论污染的工作。既然如此,有三个关键性问题值得好好把握: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第三,要把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整个环保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
  没有环境保护带来的繁荣,就是推迟执行的灾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已成为本届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做好的首要工作。当下,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是PM2.5。发达国家发展了一两百年才出现环境问题,而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就已经集中显现,且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治理起来相对困难。
  我国已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应对上述问题。《计划》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控制产能过剩;第二,实行能源结构的调整;第三,在控制煤的同时增加其他方面的能源,如风能、水能等;第四,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提高机动车用油的油品质量;第五,实行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必须双管齐下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部署和要求,强调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在我看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
  人人都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者和义务者,也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每个人的生态意识增强了,他们就会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进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
  唤起全民生态意识,必须双管齐下。要一手抓好宣传教育,另一手抓好法制建设。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工作,使人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同是一个历史进程。社会已发展到后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阶段,这个时代虽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人类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繁荣,但也要看到它对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
  节约利用国土资源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它的构成要素、能源来源、空间载体。因此,国土资源的管理要适应并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工作。我们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引导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升级,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这点来说,关于国土资源开发、建设生态文明,我有几点看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国土资源开发、建设生态文明要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只有相匹配,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建立在一个统筹的基础上;要以集聚开发为重点,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益,使经济运行更高效。
  其次,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国土空间分类分级保护和全面保护,通过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统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国土资源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注重以重点开发来促进区域均衡。
  最后,要注重海陆统筹,要把海洋看成一个新的发展建设空间,新的资源来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用综合整治来修复国土空间;要贯彻节约优先的原则,实行节约优先的战略,节约集约用好国土资源。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
  发挥教育科研优势推广生态文明理念
  北大一直强调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绿色教育体系。目前围绕着环境科学与生态文明,北大开了几十门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和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比如,去年,我们志愿者开启了校园回收项目,学生们以“为自己碳排放埋单”为口号,做了很多具体的行动。如今,回收再利用活动已成为北大低碳文化中极富有号召力的活动。
  与此同时,北大一批世界顶级的专家学者,依托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推广生态文明理念、解决国内外生态领域内重大的科学问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北大教授俞孔坚团队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反规划”理论,已经在国内外200多个城市付诸实施并得到认可;北大专家在贵州六盘水开展的城市水系及明湖湿地建设,使原来的臭水沟和垃圾场所变成吸引游客,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绿洲;在国家智库的建设方面,北大教授厉以宁负责了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关思想和理论指导。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朱莉娅•马顿•勒菲弗:
  尊重自然,必然会获得巨大效益
  自然能够给我们最大的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但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地理解自然,只是将自然发挥的作用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外,我们还需要依托自然创造更多的价值,需要把大自然看作是提供生活条件的载体。中国传统中医药来自大自然,并为中国经济贡献了170亿美元的产值,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尊重自然带来的良好效益。
  目前,我们正在跟中国进行合作,希望建立一个与GDP共行的GEP系统,将作为一个具体的标准以衡量生态系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同时,它会监测各种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干旱等对GDP的影响,并帮我们了解在GDP增长过程中GEP的增长状况。
  现在情况的确非常严峻,我们必须要快速地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自然,创建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第二代中国改革的关键词是“绿色改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两大差距:第一,南北差距;第二,世界最大的差距,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后一个差距在持续扩大,人类在1987年就提出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还未解决这一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是一个反思。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后遗症,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所不同,不仅不给子孙后代留下后遗症,最重要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个凉是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本和财富。经过35年的经济改革,中国要从第一代改革观“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升为“从世界最大的黑猫成为世界最大的‘绿猫’”。第二代中国改革的关键词是“绿色改革”,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基于经济系统,只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改革。“绿色改革”意味着创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既要绿色生产又要绿色消费,还要鼓励市场和政府,既要保护环境,又发展新型绿色生产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杰弗瑞•萨克斯:
  全世界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刻
  “绿色变革与转型”是迫在眉睫的选择,紧迫到即便现在采取行动也为时已晚的地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在环境破坏方面走得太远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于社会公平方面也错失诸多良机。
  我无法想象,大家不能看到太阳,不能看到蓝天,呼吸不到清洁空气是什么模样。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的健康,依然珍视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那么就应该意识到,改变的时刻已经来到。
  对于中国而言,很多人说中国在清洁能源上应该有更多的投资。而在美国,我们却说应该更多地投资于消费。事实上,我们在美国忽视了地球的存在。同时,美国有非常严重的洪水和干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巴西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
  用法律构筑生态保护的屏障
  本次论坛的秘书长章新胜先生曾跟我说,“危机”这个术语在中文里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第一就是问题,危险;但另一方面,它也蕴含了机会。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借助法律与制度的力量,将我们的目标和生态文明的原则真正地付诸实践。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良好的法律;第二是法律的严格执行。目前,全球在执法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这一现象值得警惕,因为这会让大家觉得,既然有法律但是没有人去实施的话,我们干吗要去制定法律呢?无疑,这将动摇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所以,我想强调,良好的立法与严格的执法将构筑生态保护的屏障,是值得每一个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
  用好“四条线”保护自然生态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基础。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起始于森林,我们可谓是森林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建国初期的8.6%上升到现在的20.36%。同时,人工林的保存面积达到了60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但横向来看,我们国家的森林还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十分短缺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我国有两个严重的生态问题——荒漠化及水土流失。我国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还有37%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这里有“四条线”可供选择:一是划定红线。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来优化我们的国土空间布局。二是守住底线。把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我们的底线。三是补足短线。就森林建设来讲,在西部要尽快绿起来,在东部要尽快好起来。四是,建设长线。要建立有利于自然生态恢复发展的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
  城市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四个绿色上
  一个国家的美丽,应该由自然之美与人工造物之美共同构成。大自然的美,在于人类不去干预和破坏它,要顺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工造物之美,则在于适应大自然及其发展规律。
  人工造物最典型案例就是城市和建筑。城市由建筑构成,这个建筑物到底是环境友好型还是环境破坏性,决定了城市环境是否是友好的。所以,我们现在应把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四个方面。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什么聚到城市,因为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但是,300年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却是,城市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因为75%的能源、资源被城市消耗,75%的废物、废气由城市产生,人类一手造就了城市,也一手破坏了生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要基于绿色的建筑,生态的城市。如何适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向自然索取最少,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
  直面水资源困境建设水生态文明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降雨总量不足6.2万亿立方米,每年降雨形成的径流不足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季风条件和三级阶梯的地理特点,使得降雨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70%—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治理往往与洪涝灾害相伴随,直接关乎生态环境的维护,也关乎水旱灾害的防治。这些年,我国已经有效治理了6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土地,在保水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据统计,每年有250亿立方米的水源得到保持。
  当然,水资源问题远不止洪涝和干旱,还有水污染的问题。我国近几年进行了300多条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有效控制了水源的污染。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
  环保产业需要政府和公众的支持
  绿色发展,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这意味着,各国政府都要行动起来,通过制定政策措施,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应对环境变化。企业高度关注这种激励机制,因为企业本身为效益而存在,也为社会责任而存在。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要造福环境和社会。所以,政府在这个时候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刺激、培育、形成一个市场,让企业在这个市场里为社会和环境作出贡献,同时也获得正常的发展。
  其次,在环境保护行业里,社会公众急需被唤醒。呼吁公众在关注环境的同时,应该给予更多包容性的支持。作为企业来讲,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再通过技术的升级、创新,既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也能为环境改善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由实习记者樊荣梁鑫侯绍华 贵阳日报记者章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