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日报:专家把脉“大城市病” 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开良方

2013-09-11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日报
 
9月9日,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在我市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新闻关键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设计
 
  新闻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我们的城市到底该怎样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美好的生活?9月9日,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可持续建设分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跨国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开良方。
 

  城市在长大,但也在生病。


  2010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预计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超过69%。


  当城市规模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住房困难等问题,正困扰着所有的城市人——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居民。


  中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我们的城市到底该怎样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享受美好的生活?9月9日,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可持续建设分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跨国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开良方。


  实施节能减排,推动发展模式转变


  “为什么北京从首都变成‘首堵’?”


  “为什么城里的蓝天没有以前那么湛蓝?”


  “为什么刚刚过去的夏天,我国不少地区气温超过40℃?”


  重庆大学城市建筑和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百战的一连串提问,让在场的观众心情沉重。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发展与气候、资源、环境等息息相关。”李百战认为,避免“大城市病”,建设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走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重庆不仅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还积极参与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精心打造悦来生态城。”李百战表示,建设绿色建筑,仅是打造生态城市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绿色建筑,其核心都是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强化对整个自然界的生态保护。


  “城市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发展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高科技的应用是根本途径。”上海市政府外办副主任范宇飞认为,当大规模的资源消耗方式难以为继,通过科学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进而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科技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跨国合作,应对潜在的城市风险


  “科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但过度执着于科技,有可能成为城市新冲突的根源。”范宇飞提醒,整合科技资源,使之服务社会,应该是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范宇飞表示,科技使得现代城市的管理日趋复杂和精细,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某些“大城市病”发生。“在这方面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国际合作。”李百战说,无论城市大小,低碳、绿色以及更加宜居的环境,都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标准。更好的交通、更清洁的空气、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理应成为城市管理者重点解决的课题。


  李百战建议,国内城市应该吸引国外的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前来投资,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让城市发展更科学。


  以人为本,营造合理健康的“家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范宇飞认为,科技创新可以调整城市规模,应该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个角度,推进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继而推动城市发展从重规模到重品质的飞跃。


  “人与自然、社会协调,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美好构想。”联合国人居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的倡导者之一,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运动委员会主席游建华(Nicholas You)认为,城市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城市所营造和给予的审美愉悦感。城市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为居民营造一个科学、合理、友善、健康的空间环境和精神家园。


  游建华建议,中国实现高品质的城市化,需要让更多低收入者融入城市,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此外,也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
  
  深化友谊 努力实现全球城市信息共享
 
 
李小林
 

  9月9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希望各与会者用好本次论坛搭建的平台,继续深化友谊,为实现全球城市信息共享而努力。


  李小林说,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从总体看,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我国政府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诸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治安、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这既是破解当前中国国民经济“瓶颈”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李小林表示,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同样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而发达国家则早已完成城镇化,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累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借鉴。本次论坛为各与会者全面深入交流,了解城镇化经验教训,共同探讨如何应对城市发展带给城市管理者的诸多挑战,共享城镇化积极成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多管齐下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
 
  黄奇帆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黄奇帆
 

  9月9日,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上作主题发言,介绍了重庆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


  黄奇帆说,重庆与平原城市不同,山环水绕、槽谷地貌非常明显,为此我们摒弃了四面扩张的城镇化路子,按照城市集群发展的思路,优化都市区、卫星城、生态区等功能和格局,努力建设市域内大中小城市梯次合理、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大都市连绵带。近十年来,重庆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57%。


  黄奇帆说,交通是大都市连绵带的核心要件,直辖以来,重庆努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目前重庆各城市层级间的交通条件已发生质的飞跃,水陆空兼具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形成。同时,重庆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山水城市,通过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行动”,累计投入1500多亿元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让重庆彻底甩掉了“雾霾之都”的帽子,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去年达到340天,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此外,重庆还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结构性节能减排,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42%;与此同时,积极发展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近乎零污染、零排放的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效互动。


  黄奇帆说,这些举措,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十年来,重庆GDP保持年均12.5%左右的增长,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三番,企业法人数每年增长20%以上,入驻重庆的世界500强企业也翻了一番多。今后,重庆将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有机互动、城市扩展与环境优化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低碳、绿色、生态成为重庆城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UCLG亚太区主席、全印度地方自治政府协会主席贾廷·莫迪:
  
  政企合作可为城市化提供优质方案
 
 
贾廷·莫迪
 

  9月9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亚太区主席、全印度地方自治政府协会主席贾廷·莫迪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上,作了题为“亚洲城市交流促成最佳城市化方案”的主旨发言。莫迪表示,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希望亚太地区各国、各城市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分享网络,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寻找最佳城市化方案。


  莫迪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是大多数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亚洲地区每年所需基础设施投入约为1000亿美元,但实际投入仅为400亿美元。


  如何破解资金瓶颈?莫迪认为,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会面临财政和管理双重压力,而确保各种资源的有序供应,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莫迪说,新问题带来新机遇,政企合作模式下,可获得更为优质的城市化解决方案。


  “城市发展的效率高低取决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莫迪强调,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存,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希望各国、各城市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分享城市化观点,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与政府间的互动能力,为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共同努力。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缓解城市内涝 多修“绿色海绵”
 
 
俞孔坚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遭受内涝灾害。如何避免城市“看海”的尴尬?在9月9日举行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宜居性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支招:尽量引水入地,修建湿地、绿地、公园等“绿色海绵”。


  “一些大城市每年遭受内涝危险,便迫不及待地建设排水管道,错了!”俞孔坚认为:“土地具备最自然、最绿色的基础设施功能。只要通过合理规划,对现有绿地、河流、排水管网进行整合,就能形成‘绿色海绵’,缓解城市内涝。”


  俞孔坚以上海为例,说明修“绿色海绵”的好处。上海后滩公园采用这种开挖方技术后,每日净化雨水2400立方米,不仅吸收了很多雨水,每年也节省下500万元污水处理费。


  俞孔坚提醒,城市基础设施中普遍存在“裹脚现象”——大江大河也裹上钢筋水泥、两岸修建防洪大堤,认为这才是基础设施。实际上,这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不能长远解决洪水危害。


  “重庆是座降水丰富的城市,在防洪抗涝中应多采用‘引水入地’的方式。”俞孔坚建议,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议中,不妨考虑采取分散化、小型化道路建设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重庆的垂直地形,另一方面,分散化、小型化道路建设也有利于减少投资。


  俞孔坚说,不少城市一味追求发展,大量开发河滩,修堤坝、修楼房、修水泥地,不仅不美,还破坏了自然的调节功能。“像重庆这样的山水之城,有条件把江岸变成绿色廊道,变成自然的基础设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保署官员比利:
 
  三招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比利
  城市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空气质量可能遭到破坏。这两者如何协调?在昨天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环境分论坛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保署官员比利介绍了香港在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妙招。
 

  “第一招是鼓励车辆提前‘退休’,尤其是重污染车。”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市民购买和使用混合动力及电力车。他介绍,为此,香港政府专门调低了这类车的税费。不仅如此,政府还投入了约100亿港元,用于购买清洁能源车,“比如把烧柴油的巴士换成混合动力和电力。”


  “在尾气排放方面,香港采用的是欧盟相关标准。”不久前,政府提高了尾气排放标准,使之更加严苛,“就是为了控制尾气排放,避免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比利说,这是第二招。


  第三招则是香港政府投入了约3亿元人民币,用于车辆引擎的改善,以求在解决污染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多条水系在此汇集,大量船只从这经过,海洋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防止污染,香港政府鼓励船只使用清洁能源,并给使用清洁能源的船只提供一定的补贴。比利称,鼓励政策实施3年以来,香港现在在海洋方面的污染程度已经下降了约50%。
 
  南非德班市水与卫生部负责人尼尔:
 
  用智能技术提升城市公共卫生
 
 
尼尔
 

  德班是拥有350万人口的南非第二大城市,被誉为“非洲最佳管理城市”。9月9日,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环境分论坛上,德班市水与卫生部门负责人尼尔分享了这座城市在水处理和智能水计量运用的经验。


  尼尔介绍,德班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巨大,“住在市中心的人们享受着非常充足的卫生资源,但在城郊的居民区,环境却是另一番模样。”尼尔说,在当地的乡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无法正常使用自来水,近100万人的生活、工作的条件很差,其中8万人甚至没有公共卫生间。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尼尔介绍,德班开始探索智能技术的运用。比如,为了解决居民日常用水,他们帮助各个家庭建立起了蓄水池,安装了智能水表。“这种水表能控制并设定每一次的使用量,从而降低自来水的消耗。而为解决公厕问题,政府设立了大量的移动公厕,解决了公厕卫生维护问题。”


  此外,德班市还采用“涡轮”装置,实现对废水的循环运用,同时这种装置还能发电,以满足家庭的部分用电需求。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交通治理处罗良鑫:
 
  发展BRT是优化城市公交的必然趋势
 
 
罗良鑫
 

  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出行分论坛上,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交通治理处主任科员罗良鑫表示,发展快速公交(BRT)系统是优化城市交通的必然趋势,目前广州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罗良鑫介绍,广州从2010年开通运营BRT以来,因为装载量大、发车多,不少线路重复的公交线路逐渐取消,缓解了路面拥堵。目前广州市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3公里/小时,比开通BRT前提高了84%,同时社会车辆平均速度为17.8公里/小时,比开通前提速了28%。


  此外,广州快速公交系统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良好效果。因为投放BRT,减少了此前路线重复的公交线路,让广州仅用1年时间,就达到国家交通部要求15年内完成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发展BRT将是必然趋势。”罗良鑫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数量增多,优化公交线网刻不容缓。而装载量大、通行线路长、使用电气混合动力清洁能源的BRT,将最大化地发挥公交运载功能。


  不过就重庆而言,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为BRT专设一条通道,在实际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罗良鑫建议,随着重庆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今后在新兴城区内,开通BRT依然可行。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则可以通过建设“干线+支线”的公交覆盖网络,实现公交与轨道无缝换乘,缓解路面车辆通行压力。
 
  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斌:
 
  发展城市交通 优先完善步行和公交系统
 
杨斌
 

  “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必须做到‘公共优先’,构建多种出行方式。”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城市出行分论坛上,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斌表示,发展城市交通,应建设“公交都市”,优先完善行人步行系统和公交系统建设。


  杨斌认为,造成当前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车多。从市设计院此前做的一项交通调查来看,渝中、南岸、江北等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最为频繁,不过通行距离都不算长。


  他表示,这样的短距离出行如果开私家车,找停车位的时间比行车时间还长,既不方便又增加了道路拥堵。因此,只要随着城市公交布局日渐完善,优先乘坐公交出行的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杨斌说,前段时间北京开始试点“定制公交”,即根据乘客出行需求,设定专门的公交线路,为处于相同区域、有相同出行时间和目的地的人群“量身定做”公共交通服务。


  “这种‘点对点’的公交运输方式就值得倡导。”在杨斌看来,我市同样可以通过“定制公交”的方式来优化公交出行率,减少路面上线路重复的公交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