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园林》:让水流慢下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2014-09-22 作者:俞孔坚 来源:《园林》
   2013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金奖问题和挑战
 
  贵州六盘水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以其凉爽的高原气候而著称,城市被石灰岩的山丘环抱,母亲河——水城河穿城而过。城市人口密集,在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府委托景观设计师制定一个整体方案以因对城市所面临的多项挑战,包括:
 
  (1)水污染:作为建于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重工业城市之一,六盘水以煤炭、钢铁和水泥行业为主导产业。
 
  因此,长久以来,民众长期受到空气和水污染的困扰。数十年来,从工业烟囱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颗粒物沉积在周边的山坡上,并随着雨水径流被带入河流,来自山坡上农田的化学肥料以及散落的居民点的生活污水也一同随地表雨水径流汇入了水体。
 
  (2)洪水和雨涝:由于坐落在山谷之中,该城市在雨季容易受到洪水和涝灾的危害,而由于多孔石灰岩地质,到了旱季又易遭受干旱灾害。所以,季节性雨水的滞蓄和利用非常重要。
 
  (3)母亲河修复: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泛溢和洪水问题,水城河被水泥渠化。从此,原来蜿蜒曲折的母亲河变成了混凝土结构的、死气沉沉的丑陋河沟,其拦截洪水及环境修复的功能也丧失殆尽。同时,渠化的河道将上游的雨水直泄入下游河道下游,引发了下游更为严重的洪水问题。
 
  (4)创建公共空间:由于城市人口激增,导致了城市休闲和绿色空间的不足。曾经作为城市福音的水系统已经变成城市废弃的后杂院、垃圾场和危险的死角。因此,在人口密集的社区与生态修复后的绿色空间之间建立起人行通道极其必要。
 
  这一设计的关键技术在于减缓来自山坡的水流,建造一个以水过程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来保存和改善雨洪管理,使水成为重建健康生态系统的活化剂,提供自然和文化服务,使这个工业城市变为宜居城市。
 
  项目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
  项目面积:90公顷
  项目委托:六盘水市政府
  设计:土人设计Turenscape,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设计团队:
栾博、黄刚闫斌、单美娜、郑军彦、凡新、李世征、拜真、安建飞、陈琳、游宏凯、曹业奇、邓彰、杨晔、李悦、刘德华、白洁、任轶珍、刘拓、宋旭、张小峰、曹军营、张晋丰
  设计时间: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建成时间:2013年10月
  所获奖项:2014 ASLA Honor Award in General Design,
 
 
 
 
 
  设计策略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项目占地90公顷,是该城市规划的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中首要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构建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设计师同时关注水城河流域和城市本体两方面。首先,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一个绿色海绵体系。这一方法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市的雨涝危害,而且保证雨季过后仍然有水流不断。第二,拆除渠化河渠的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使河岸恢复生机,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提高。第三,建造包括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连续公共空间,增加通往河边的联接通道。这些绿道将城市休憩和生态空间一体化。
 
 
 
 
 
  最后,项目将滨水区开发和河道整治结合在一起。生态基础设施促进了六盘水的城市更新,提高了土地价值,增强了城市活力。作为六盘水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项目之一,明湖湿地公园位于水城河上游区域,现状场地中,有被垃圾和污水污染化的湿地区域,有废弃的鱼池及管理不善的山坡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示范项目,项目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重建生态健康的土地生命系统,包括改善雨水水质,恢复原生栖息地,建造通向高品质开放空间的游憩道,最后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工程的具体策略包括:
 
  (1)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水生态地带,为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提供生境。沿河建造曝气低堰,以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所吸收。
 
  (2)建造梯田湿地和陂塘系统,以削减洪峰流量,调节季节性雨水。梯田的灵感来源于当地的造田技术,通过拦截和保留水分,使陡峭的坡地成为丰产的土地。它们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据地质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
 
  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主要采用播种的方式)。这些梯田状栖息地减缓了水流,水中过盛的营养物质成为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来源,从而加快了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
 
  (3)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沿着水系铺展,在湿地梯田之间形成网络。设有大量座椅、凉亭和观光塔的休息平台融入设计的自然系统中,便于所有人进入,促进了学习、娱乐和景观审美体验,并设计了一个环境解说系统以帮助游客理解这些地方的自然和文化含义。场地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是暖色的彩虹桥,它与当地常见的凉爽湿润天气形成对比。这座长堤连接中心湿地(湖)的三岸,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散步及聚会的场所。这里迅速成为了备受当地民众和远近游客喜爱的社交和休闲环境。
 
  通过这些景观技术,衰退的水系统和城市周边的废弃地被成功转变为高效能、低维护的城市前厅。它巧妙地调蓄雨水、净化地表污水、修复原生栖息地,并吸引了广大的居民和游客。2013年它被官方评定为“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