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晚8点,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广场,来自山西省晋城市的曾先生拿着自己的专业相机认真地拍摄夜景。“第一次到临沂,没想到这个城市发展得这么好,城市这么美!”曾先生告诉记者,本来路过办事,现在看来,还要再多逗留几天。
在临沂采访,从河东区、北城新区、兰山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沂河、祊河、涑河到李公河,和曾先生的感受一样,这座城市带给记者更多的是惊喜与赞叹。现代化大都市的框架已经拉开,却没有大都市公共空间的局促;九条河流贯穿城区,整座城市掩映在“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景观之中。临沂,完成了从革命老区到现代新城、沂蒙山城到大美水城的华丽转变。
十年磨一剑。对临沂规划建设者来说,这一过程,不止十年,自2003年至今,十几年来,他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坚持为百姓打造更多更美好的公共空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递交了规划为民、服务发展、城美乡美的满意答卷。
花大本钱,高点定位做好规划设计
吴良镛、周干峙、陈为邦、夏宗玕、毛其智、吴唯佳、吴明伟、崔恺、俞孔坚……这些国内顶尖、一流的规划设计大师,都曾亲到临沂为其城市发展把脉,围绕规划设计献计献策。
“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为了编制高起点、高定位、高水平规划,舍得花大本钱,规划编制经费上不封顶。”临沂市规划局局长孙伟告诉记者。以2013年和2014年为例,该市投入规划编制资金1.2亿元。
自2003年以来,吴良镛、周干峙、陈为邦、夏宗玕、毛其智、吴唯佳、吴明伟、崔恺、俞孔坚……这些国内顶尖、一流的规划设计大师,都曾亲到临沂为其城市发展把脉,围绕规划设计献计献策。临沂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都是由国内外一流乃至顶尖的规划设计团队完成。临沂市规划展览馆里,至今还展示着吴良镛先生亲手绘制的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图。
高点定位,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他们邀请吴良镛、周干峙担任顾问,委托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开展了临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确立了“合纵连横、一心七轴”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以河为轴、北上东进、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明确了“现代商贸城、滨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全局性谋划。2004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修编了《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60万人,面积达到28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10月28日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际联席会议审查,目前正待国务院审批。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了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高新区、临港区、南坊等分区规划,科学引领城市健康发展。
全面覆盖,启动新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及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在全面审视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控规的动态维护,近两年编制了43个片区控规,并在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建立“控规 城市设计”的编制体系,为建设项目落地和审批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72%,今年将实现新一轮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依据控规对51个地块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进行规划编研,使用地布局更加合理、配套更加完善、空间景观更加丰富。
提升品位,专项、重点规划可圈可点。围绕“保安全、保民生、保发展”,他们组织编制生态基础设施、道路与公共交通系统、加油加气充电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色彩等专项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实施。同时,还编制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绿道慢行系统、电网工程、弱电工程等专项规划,修编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为提升道路周边形象品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编制了双岭路、蒙山大道、温泉路等道路两侧控规及城市设计;编制了京沪和长深高速公路4个出入口的景观设计,确定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
围绕形成“全覆盖、成体系、高水平、有权威”的规划体系,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规划编制力度,法定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很好地发挥了规划龙头作用。临沂,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华美转身。
建“大水城”,彰显城市亲水特色
滨水景观随处可见,仿若一座巨大的“水岸生活馆”,在规划设计者们的精心打造之下,这座本来想象中应是灰头土脸的北方城市,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清新与灵秀,同时又不乏北方城市的大气与壮美。
在临沂采访,林立的高楼大厦不足为奇,高架、隧道也不足为道,让人惊喜赞叹的是,滨水景观随处可见。波光水影,绿树草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仿若一座巨大的“水岸生活馆”,你可以通过“水”来亲切地触摸这座城市。
临沂市水资源丰富,中心城区有沂河、祊河、涑河、柳青河等九条河流穿过。在规划设计者们的精心打造之下,这座本来想象中应是灰头土脸的北方城市,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清新与灵秀,同时又不乏北方城市的大气与壮美。
2004年,他们委托北京土人景观规划研究院编制了《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2005年,委托布兰宁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临沂市水城概念设计方案》,为沂河两岸滨河景区建设和城市沿河开发提供了规划控制要求和概念设计方案。2005年滨河路通车后,沂河两岸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为把沂河两岸打造成“生态长廊、旅游长廊、特色农业长廊”,并把两岸开发建设从中心城区拓展至整个市域,2009年编制了《临沂市大水城战略规划》,对市域内的河流水系进行了整体谋划。在此基础上,2010年,先后编制了《沂沭河流域两岸开发建设概念性规划》、《沂沭河流域沿岸开发控制规划》、《临沂市涑河滨水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等一大批控规和沿河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对两系(沂河、沭河)、九河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形成多层次、全贯通的水网体系和滨水道路连线。2013年,委托著名生态规划专家俞孔坚教授团队,领衔编制了《临沂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及重要区域景观概念规划》,从生态水网、生态绿网、历史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的措施建议,实现“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打造“生态水城、宜居绿城、文化名城”,特别对中心城区河流的生态化治理提出了建议。2014年编制了《临沂市六河景观控制规划》,对柳青河、李公河、涑河、陷泥河、青龙河、南涑河分别明确规划定位、河流蓝线、开敞绿线、建筑后退红线,进行景观设计,为滨河沿岸的道路和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几年来,在临沂城市总体规划和这些水系规划的引领下,他们在城区修建了长达380公里的滨河大道和“百里健身长廊”,造出48平方公里水面,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沂河两岸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具有防洪、交通、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多功能,营造出“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人水亲和、城水相依”的城市亲水特色。
留大空间,打造百姓宜居“幸福线”
把最好的城市空间留给广大市民,为老百姓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共空间,这是临沂市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的重要理念。几年前临沂市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3月2日上午,在位于沂河的沙滩广场,开阔的水面、金色的沙滩,让记者产生了在海边徜徉的错觉。难以想象,身在临沂,你可以拥抱“大海”。
把最好的城市空间留给广大市民,为百姓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共空间,这是临沂市在规划设计中坚持的重要理念。为加强对河流沿岸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和引导,2007年,临沂市规划局制订了《临沂市城市规划管理相关控制标准》,对建筑后退各条河道蓝线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沂河、祊河主城区段分不同区段分别按50米、70米、100米进行控制。在管理过程中,他们严格执行控制标准,对不符合后退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办理规划用地手续,从规划审批上对河道两岸的开发建设给予控制和引导。
穿城而过的九条河流的两岸,处处体现出规划设计者们的用心。以沂河、祊河为例,他们沿两岸修建了两河四岸总长度达到106公里的滨河大道,沿滨河大道内侧二滩绿化带,修建了包括迎宾广场、凤凰广场等20多个滨河生态公园在内的滨河风景区。沿线还按区域结构,种植了银杏、板栗、桃树等经济、生态树木,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的壮丽美景。
滨河风景区是集城市防洪、观光旅游、休闲文化、沿河交通为一体的生态建设工程。2006年,该工程被原建设部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原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滨河风景区现已成为临沂城市景观的标志区,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的最佳场所。在碧光闪闪的沂河上泛舟,在五彩斑斓的滨河生态公园休闲,在沿河百里健身长廊健身,在金色的沙滩浴场嬉戏,看着优美的音乐喷泉遐想,沐着迷幻的夜色放歌……几年前临沂市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目前,临沂滨水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框架已经全面拉开,水岸城市的特色日渐鲜明,正在展示出“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人水亲和、城水相依”的秀美景观。
有大魄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临沂,十几年来,历经四任市领导班子,城市规划却始终坚持的是一张图纸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规划实施也呈现出诸多亮点。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但在临沂,十几年来,历经四任市领导班子,城市规划却始终坚持的是一张图纸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临沂的规划实施呈现出诸多亮点。规划决策中,坚持集中研究制度,加强规划公开公示,适时组织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确保规划审批的科学性、民主性。规划管理中,为了提高规划实施的符合率,他们加大了批后监管力度,严格建设项目批后公示制度,监督建设单位在施工现场设立建设工程规划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坚持预防为主,提前介入,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建立跟踪管理台账,进行全程记录,确保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划实施。立足于提升规划科技水平,他们还开发应用了“规划一张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临沂目前这么好的局面,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形象,得益于多年来临沂各界各级按照一个目标、顺着一个路径往前走。”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说。他表示:“我们应该保持好局面,巩固好成果,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前进。”
■李兆汝 李杰 杨东 王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