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建筑学报: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

2015-05-13 来源:建筑学报, 2015, 559(4): 66-70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建 筑 师:俞孔坚


金华燕尾洲公园

Yanweizhou Park in Jinhua City

Jinhua, Zhejiang


地点/ 浙江金华

设计/ 2010-2013 年/ 竣工/ 2014 年

Architects Turenscape Team Members Yu Kongjian Design Stage 2010-2013 Completion 2014


业主:金华市规划局

设计团队:俞宏前、宋昱、方渊、周水明、佟辉、袁天远、唐海波、袁理、席文静、王磊、刘国泰、贾棋均、王君琰 、帅莱、王丹、丁函竟、曹鑫、徐琴、纪小虎、单丞、陈昊、余鹏飞、王宽、邓志亮、张震、张冰月、张敏、何帆

基地面积:26 公顷

建筑面积:700 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摄影:俞孔坚

 
八咏桥跨越由原来的采砂坑改造而来的内湖,紧贴保留的河漫滩湿地, 使游客得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与洪水相适应的栈道( 五年一遇的高度),并与梯田的田埂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空间体验系统,使游客与自然能亲密接触( 西南望)。
 
高挑的平台和凉亭,地处场地中200 年一遇场地中200 年一遇洪水范围之上,俯瞰内湖景观。
 
 
1 场地与挑战


在隔江相望的城市包围下,燕尾洲已经成为金华这一具有100万人口的繁华都市中的唯一尚有自然蒹葭和枫杨的芳洲。义乌江和武义江在此交汇而成婺江(金华江)。洲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开发成为金华市的文化中心,现建有婺剧院,为曲线异形建筑,洲的两侧对岸分别是密集的城市居民区和滨江公园,但由于开阔的江面阻隔,市民难以到达使用洲上的文化设施。留下的洲头共26hm2的河漫滩,其中部分因采砂留下坑凹和石堆,地形破碎,另一部分尚存茂密植被和湿地,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每年受水淹没,形成了以杨树、枫杨为优势种的群落,是金华市中心唯一留存的河漫滩生境,为多种鸟类和生物提供庇护, 包括当地具有标志意义的白鹭。


因此,设计面临四大挑战:如何在提供市民使用的同时,保护这城市中心仅有的河漫滩生境,给稠密的城市留下一片彼岸方舟?如何应对洪水,是高堤防洪建一处永无水患的公园,还是与洪水为友,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弹性景观?如何处理与现有的异形建筑体和场地的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整体?如何联接城市南北,给市民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空间,并强化城市的社会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多个连接坡道的设计,使步行桥与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流相适应,将长期被河流分割的社区连接在一起,为家庭和素不相识的居民开辟了交流的场所,他们可以每天在这里跑步和聊天。
  

2 弹性设计策略


2.1 保留自然与生态修复的适应性设计


由于长期采砂,造成场地坑洼不平,地形破碎。针对这一特点,设计通过最少的工程手段,保留原有植被;在原有坑塘和高地基础上,稍加整理,形成滩、塘、沼、岛、林等生境,以便培育丰富植被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生境的特点进行植被群落设计,重点补充能优化水质的水生藻类、沉水、浮水植物、能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浆果类植物和具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植被等。由此,完善和丰富了场地中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2.2 与水为友的弹性设计


地处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金华受强烈的海洋季风气候特征的影响,旱、雨季分明,雨季常受洪水之扰。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便宜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大量河漫滩被围建开发。两江沿岸筑起了水泥高堤以御洪水,隔断了人与江、城与江、植物与江水的联系,同时,江面缩窄,也使洪水的破坏力更加强大。为保护沙洲不被淹没,当地水利部门已经在燕尾洲的部分地段,分别修建了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两道防洪堤,破坏了沙洲公园的亲水性。本设计不但将尚没有被防洪高堤围合的洲头设计为可淹没区,同时,将公园范围内的防洪硬岸砸掉,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断面,减缓了水流的速度,缓解了对岸城市一侧的防洪压力,提高了公园邻水界面的亲水性。梯田上广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梯田挡墙为可进入的步行道网络,使滨江水岸成为生机勃勃、兼具休憩和防洪功能的美丽景观。每年的洪水带来梯田上的多年生蒿草带来充足的沙土、水分和养分,使其能茂盛地繁衍和生长,且不需要任何施肥和灌溉。梯田河岸同时将来自陆地的面源污染和雨洪滞蓄过滤,避免对河道造成污染。本项目尽管只有一段微不足道的生态防洪区域,但可作为婺江流域河道防洪设计的样板,供借鉴和推广。


除了水弹性的河岸之外,场地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渗覆盖,包括大面积的沙粒铺装作为人流的活动场所,与种植结合的泡状雨水收集池,和用于交通的透水混凝土道路铺装和生态停车场,实现了全场地范围内的水弹性设计。

 
 
建成景观鸟瞰(雨季):2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的实景,即便如此,步行桥仍然维护两岸的有效通行(西望,2014年5月)。
 
 
去掉高高的水泥防洪堤,通过就地平衡土方的“填-挖”策略,建立梯级生态护坡,形成洪水缓冲区,适应性植被茂密地生长,平时为游客提供美丽的体验空间(东/西望)。
 
2.3 连接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弹性步桥


横跨三江六岸的富有弹性和动感的步行桥,联接起城市的南北两大组团,以及城市与江洲公园。步行桥的设计以金华当地民俗文化中的“板凳龙”作为灵感来源。这是金华当地特有的龙舞,春节时每家每户搬出自己的板凳,联接在一起形成一条长龙,敲锣打鼓蜿蜒在田埂上,全村老少喜气洋洋跟在其后。这“板凳龙”不仅是一种狂欢的舞蹈,更是社区和家族的纽带,它灵活机动,编织起文化与社会的认同。 彩桥因地势盘旋扭转,富有弹性,结合缓坡设计巧妙化解竖向高差。其中连接城南-城北的主要桥体在2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之上,以保证在特大洪水时都能通行;而其中与燕尾洲公园连接的部分,则可在20年一遇的洪水中淹没,以适应洪水对沙洲湿地的短时淹没。步行桥飘忽燕尾洲头的植被之上,使游客能在城市之中近距离触摸到真实的自然。色彩上用具有民俗特征和喜庆炽烈的红黄交替,同时结合晚间灯光和照明功能,流畅绚丽、便捷轻盈。桥梁总长700多m,其中跨越义乌江、武义江段分别为210m和180m。其全线采用钢箱结构,桥梁主线宽5m,匝道宽4m,桥面采用环保材料竹木铺设,发光栏杆则选用了新型的透光玻璃钢材料。这座桥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城南、城北的步行交通距离,并将两岸绿廊和多个公园串联成为一体。步行桥已被正式命名为“八咏桥”以纪念历史上咏叹金华四周景观的八首诗歌。无论从其对水的适应弹性,还是对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疏导及使用强度的适应性,以及其作为连接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粘结性,“八咏桥”都可称之为一座富有弹性的桥。


 

退台式防汛堤剖面:防汛堤设计为退台式,可以逐层净化雨水、扩大植物生长的界面。铺装包括砂石的步行道、供植被生长的生态洼地和供汽车通行的透水混凝土。
 
 
2.4 动感流线编织的弹性体验空间


圆弧形的金华婺剧院给场地空间和形态设计提出了挑战,包括如何创造弹性空间同时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的空间需要和体验,如何形成宜人的环境和包容性的游憩空间,如何处理防洪及巨型建筑与江岸的关系等。本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应用了流线,包括河岸梯田和流线型的种植带、地面铺装,道路、空中步道和跨河步行桥。在流线的铺装纹理基底上,分布圆弧形的种植池,里面种满水杉或竹丛,色彩鲜艳的圆弧形座椅作为边界。这些圆形种植区是场地雨水的收集区,如雨滴落在水面上泛起的圆形水波。这些流线与圆弧形线条和形体既是将建筑与环境统一起来的语言表达,更是水流、人流和物体势能的动感体现,我们希望将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环境与物体得以和谐共融。

 
 
 
场地现状及建成前后对比。两侧水泥防洪堤被改造成为梯田式生态护堤;蜿蜒的空中步行桥将被分割的城市连接为一体。
 
 
3 结语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2014年5月开园后,游人如织,步行桥的日使用人数平均达4万余人次。 目前,燕尾洲公园已经成为了金华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同时,这一工程探索了弹性景观的设计途径,通过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堤设计,适应于旱涝的植被设计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设计,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功能;通过可达性良好、多坡道和泛适用的步道系统和步行桥的设计,将被分割的城市粘结为一体,促进社区交流,使公园成为聚人的场所。设计通过“大中见小”的空间设计策略,将大型文化表演类场所的瞬时人流疏散需要的旷广空间巧妙地化解为平时市民使用的静谧空间,发挥了景观的社会弹性功能;同时,吸取乡土文化传统,重建被割裂的文化脉络,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发挥了景观的文化弹性功能。


来源:俞孔坚.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J]. 建筑学报, 2015, 559(4): 66-70

 

关于《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创办。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占有权威地位。建筑学报》目标读者群为建筑学领域内高层次专业人员,主要分为三类: 1.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建筑学专业教师、研究生、研究人员等; 2.设计机构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 3.建筑与规划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策划等领域的相关人员等。(参考:http://www.aj.org.cn/aboutu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