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

2003-02-20 作者:姚丽颖 来源:北京晚报

  眼下北京设计市场“洋”风大盛,“土人”却凭借中国味的设计在异域绽放光彩。波士顿环球报1月16日报道:本世纪全美最大工程“波士顿中央动脉隧道工程”的设计方案招标工作终于圆满完成。北京土人景观与美国CRJA联合组成的设计组击败了其他三家当地公司,赢得了该工程最后第三段的地面城市设计权。在过去两个月中,前两段已分别由美国的景观设计公司Wallace Floyd Design Group和EDAW中标。


  本文主角北京大学教授、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俞孔坚由于同时兼顾国内外几个工程,本报记者预约两周后得以进行采访。


  记:中央动脉隧道工程在报道中被称作BIGDIG“大开挖”,相关网站上用了很多里程碑似的词汇来形容,看来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俞:大开挖工程是一个酝酿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因为总投资需要约160亿美元,是本世纪全美的最大工程。简单说就是为减弱道路对环境的污染,将贯穿波士顿市区的高架路拆除,全线埋入地下,然后地面部分重新进行景观设计,还原公共绿地30英亩。目前地下部分已接近尾声,地上部分构成的环城廊道将分为三段来设计。工程得到了公众的强烈认同,这对于全球各大城市都将是个很好的借鉴。


  记:您怎么得到这个机会? 


  俞:因为最后一段地表工程的设计,始于唐人街的主入口,很多竞标者都着意突出“亚洲感”。CRJA是波市最大的景观设计公司,肯尼迪广场、哈佛校园都出自CRJA。他们主动找到我们,我想起初认识是一方面,主要是我设计的岐江公园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大奖,这是本学科国际最高奖项之一,也是中国首次获得这个奖,之后美国一些专业杂志到中山进行摄影报道,现在不少美国设计师知道中国有个“土人”。


  记:报道说其他三家公司很注重中国传统风格的营造,有很多竹子、龙形图案等,以至于被评委认为overplayed,我看您的设计倒没那么“中国”。比如灯柱,虽是传统的中国红色,形状却很简约。


  俞:我觉得传统并不是一些符号的堆砌,而是由色彩、元素和空间尺度综合起来的一种感觉。我本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但在我的设计中从来没有假山、小桥流水这些东西。传统也在发展,在不断螺旋上升。红色的灯柱不仅是怀恋过去,更需要有积极的现代感、独到的时尚韵味。从功能上讲,节日里可以在灯柱上张灯结彩,制造气氛。


  记:说到传统,我感觉现在国内的很多设计师不太愿意提倡,显得更西化一些,好像这样离国际标准比较近。


  俞:现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引进是应该的,但我不赞成盲目崇洋。张艺谋的电影为什么能获国际奖项,是因为很中国,如果他拍西部牛仔片肯定不行。所以,对于中国的设计师来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就像时装界老说“传统的才是国际的”。我们的特色根植于土地,发挥强项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同时又在旧传统中提升,从而创造独特的个性。


  记:解放思想是一方面,设计水平上是不是确实有很大差异?您在哈佛读博,在美工作多年后又在国内教书工作,应该比较了解。


  俞:现在国内有不少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不过普遍来讲,与发达地区同业者确实存在差距。我经常参与评审,比较明显的,比如有的国内设计师喜欢突出气势,做标志性建筑,国外的设计更平易些,对空间的功能和感受想得更细。


  记:具体到景观设计呢?


  俞:景观设计的中西方差距相对更大些,我们甚至没有专门的景观设计专业,只有类似的园林设计专业。但园林设计主要是公园、绿地的艺术性设计,景观学科是针对整个土地、整个地区或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体系,当然也有公共空间和花园绿地的设计,那只是其中一个层面。


  记:您不是在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吗?


  俞:对,但这个专业还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


  记:现在的市场对国外设计师似乎更有利,只要是国外设计师或设计机构参与,一般在房地产广告上都特别标注,实际经常是他们的一个成员与国内机构联手完成,或者只是做立面设计。


  俞:北京的地产商喜欢洋设计,我感觉作秀的成分更多。美日一些大公司专门招聘当地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中国分部,广告上一看是国际知名机构,其实都是中国设计师。不过大胆引进是应该的,还要积极地走出去,这样才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记:相信有很多设计师愿意走出去,但没有与国外交流的良好渠道,您的经验是怎样的。


  俞:我主要是在美国,比如经常和同行朋友进行网上沟通,和一些国外大学达成协议,每年交换10个毕业生进行实习,在北京就组成了土人景观的“国际组”,还有就是加强交流,参加项目投标。之前我还参与了纽约第52号地块的设计招投标,后来因为安排不开没有进行下去,但得到的经验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