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三亚日报:海绵城市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关系——以三亚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2015-11-04 来源:三亚日报 2015年11月3日
  王欣,工程师,俄罗斯圣彼得堡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旅游策划、产业规划,曾任职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公司、芬兰STOKMAH 地产公司、圣彼得堡HUU 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任职于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任海绵城市建设分院院长。曾参与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规划设计、涅瓦大街南端商业定位与发展策划、兰州西固休闲商务核心区概念规划、海南屯昌城市设计、海南省海口市石山镇发展建设总体策划、海南省三亚市六盘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几十个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
三亚城市迅速发展,河岸红树林等树木得到保留,城市在“双修”中变得更加美丽。孙清 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为遵循礼制形式、“相法天地”堪舆风水、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从西周时期起奠定的礼制城市建设理念,成为此后古代都城建设的基本思想,主要特点包括:中轴线对称、方格式路网、宫城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便于管制。典型城市如唐长安城、宋汴梁(开封),元明清时期北京城。

  近代中国战乱频频,城市建设受到极大破坏,随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工业化阶段,城市发展表现出区域上的不平衡。

  建国后,初期城市建设主要是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之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动荡,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全面恢复,90年代后,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核心,工业快速发展,人口、产业形成集聚现象,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史无前例,近10余年来全国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急剧下降(张京祥,赵丹,陈浩,2013)。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思想是增长主义,强调展示性、纪念性,城市景观唯形式美而设计(俞孔坚,吉庆萍,2000),追求气派、攀比。具体反映在:无论什么性质的城市,都修建纪念性和展示性的“景观大道”,超尺度、重展示而非使用的城市广场;河道硬化、渠化、大修防洪堤、高坝蓄水,各地争相修建第一高楼,欣赏人工的形式化景观,而非自然的、丰产的景观等等(俞孔坚,2003)。在急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环境问题,同时形成现在中国“千城一面”的现象。

  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长期的增长主义发展方式造成经济、生态、社会等发展目标的失衡,城市建设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盲目扩张,“摊大饼”发展随处可见,导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城市暴雨洪涝加重、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居住空间极化、新城市贫困、城市新区沦为鬼城、空城、城市文脉断裂等等。如何调整城市建设方式,使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因素达到相对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国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变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思想,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前提和关键。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转型方向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目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未来十年,城镇化仍然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常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指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发展观也直接指明了中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途径,即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

  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出台,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大力支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代表着城市建设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件建设模式转变,具体分析如下:

  1、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建立整个国土范围的生态安全格局、恢复生态环境,修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健康,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生态系统能为人提供持续的服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不是单一目标的,而是系统性的。

  水是生命之源,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类型都由水决定。水分的多寡影响植物群落种类,水量的增减可改变生态系统类型,水起到生命支持、物质能量运输、地形地貌塑造的作用。水的自然过程贯穿整个生态系统:降水湿润土壤、滋养植被;下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维持水位平衡;在地表形成径流,为动物和人类提供水源,并传输生物物质能量;汇聚成湖形成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大量水生动植物、鸟类的生命支持;蒸发成云带来天气变化……可以说,做到对水的自然过程的保护就基本做到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滞蓄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办发【2015】7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出发点是对雨水的自然控制,但落实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层面,强调建设区域、自然绿地、水系等的系统作用。海绵城市以治水为出发点,本质在于对影响水生态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2、海绵城市建设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思想

  以往的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的生态过程,水文循环、植被土壤等发生了彻底改变,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基本全由人工工程建造,防洪堤坝、雨水管网、暗渠、雨水井等构成城市防卫雨洪内涝灾害的基础设施。其本质在于迅速将水排走,洪涝风险转嫁给下游。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密度的增加,现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解决城市雨洪威胁。以北京为例,每年夏季的暴雨都造成水淹南城,甚至人员伤亡,其原因在于,城市无序扩张加剧暴雨内涝,而几十年前修建的排水基础设施标准较低,无法与当下的城市规模相匹配,而全城重新翻修翻建也将造成极大投入和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在以下几方面将转变以往简单粗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最小限度改变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国办发【2015】75号文)。

  系统治理。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思维,“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而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的是一个以水为核心的整体生态系统的治理。包括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河流廊道的保护,将水生态循环的全过程都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中,包括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水资源涵养和利用等。

  就地解决问题。把灾害转嫁给异地,是几乎一切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质,如防洪大堤、异地调水等,都是把洪水外排到下游,或把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俞孔坚,2015),将水视作财富,与水为友,使其积存下来为人所用、渗透入土滋养土地,弹性应对旱涝灾害,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

  3、海绵城市建设重塑城市生态文明

  我国搞了多年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但很多地方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复绿上,打造“看起来”生态的城市,但是并不能发挥真正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强调对自然过程的深入理解、细致研究,以过程出发来指导建设,使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真正起到生态作用,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健康的、完整的、有用的生态文明。

  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实例

  1、海绵城市建设应包含的任务

  综上分析可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不应仅仅是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而应该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为基础,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城市建设中突出的水问题及其相关环境问题,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俞孔坚,2015)。实行海绵城市建设,应包含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任务,包含各个尺度和专项,从宏观到微观,分步骤进行。具体应含项目如下:

  在宏观尺度,需要首先划定城市建设不能侵犯的生态刚性保护界限,将山水林田湖的关键要素和格局保护下来,使其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能发挥基本的生态系统功能;然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整体规划部署。这一尺度主要落实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用于指导后续的各类规划和具体建设,应包含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任务包括: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生态控制线规划、城市水系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

  中观尺度上,将宏观层面的规划进行细化和明确,落实到每个城市功能区或片区,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明确生态保护、雨洪管理、栖息地营造等目标,并落实到具体指标,辅以城市建设意向方案。这一尺度主要落实在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用于指导后续的具体建设,应包含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任务包括: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各地块的生态雨洪管理指标)、分区生态保护规划、水系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生态景观规划等。

  微观尺度即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是对宏观和中观的规划指导成果的具体落实。这一尺度包含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包括:城市山体修复和保护、城市河道治理和建设、城市湿地恢复和保护、城市公园建设、城市生态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地块建设中的生态雨洪管理措施落实。

  2、三亚市已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实例

  三亚市从2014年开始提出进行城市生态治理和城市风貌提升,当前,《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行动方案》已制定,作为全国城市转型发展试点,三亚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并得到国家住建部的支持。其中,“生态修复”是指海岸线、河岸线和山体修复,其内涵是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目前为主,三亚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项目,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次。如宏观层面编制了《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年)、《三亚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规划》(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三亚市地下管廊综合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年);中观层面编制了《三亚市两河四岸景观概念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年);微观层面编制了《三亚市凤凰路景观工程》(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三亚市白鹭公园景观工程》(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三亚市东岸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三亚市红树林生态公园规划及景观工程》(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三亚市临春岭城市果园景观工程》(北京土人城市规划有限公司,2015年)。

(三亚日报 陈吉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