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金华新闻网:“燕尾洲公园这个项目,一定要拿奖”

2015-12-03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10年,在让侄子俞宏前参与燕尾洲公园设计时,俞孔坚对他说:“做这个项目,一定要拿奖。”说这话时,他目光坚定,又充满期待。
 
  5年以后,即2015年11月6日,这句话兑现了———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金华燕尾洲公园获得最佳景观奖。
 
  俞孔坚,1963年生于金华,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主持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多年来,俞孔坚获得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年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
 
  从小在白沙溪里玩
 
  1963年,俞孔坚出生在白龙桥东俞村一户人家,他排行第三,上面有一个姐姐和哥哥。
 
  东俞村坐落于白沙溪和婺江的交叉口,是个人杰地灵、文化悠久的村子。白沙溪自东汉卢文台修筑36堰以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生活在白沙溪沿岸的人,既能享受白沙文化和白沙溪水的滋润,也能享受白沙溪在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俞孔坚就是其中一员,他从小在白沙溪里玩,耳濡目染了田园河流那自然、原始的魅力。
 
  据俞宏前介绍,起初,俞孔坚读书并不怎么好,也有点调皮贪玩。“文革”期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被停学一年,之后,可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就用功起来。在家乡读完初中高中,他考上北京林业大学,读的是他喜欢的园林专业。
 
  “土”气男生漂洋过海
 
  1980年,17岁的俞孔坚离开金华去大学报到,那是他第一次去北京。从农村小镇到首都,在巨大的城乡差异面前,他第一次被人叫“土”。
 
  2006年,他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回忆了那个场景。“说着满腔生硬的普通话,惊讶于宽阔的城市道路和大楼。这就是‘小农意识’。”
 
  接下来,俞孔坚的学业之路和工作之路都很顺利:1987年,他获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他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1997年,他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8年,他执教北京大学,如今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北京、剑桥,俞孔坚的轨迹在大城市之间辗转,普通话和英语都非常流利,也不再惊讶于宽阔的城市道路和大楼。很少有人会想到,那名“土气”的乡下学生在成了北大的一院之长以后,接下来会一直与“土”相伴。
 
  “土人”理念领先全国
 
  1998年,俞孔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景观设计公司,名字里就有“土”———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俞宏前回忆,俞孔坚在给公司注册时遭遇了麻烦,有关部门不批,觉得“土人”这个名字太怪了,为此他解释了很久。很多人看到后也问他,为什么要给公司取名为“土人”?
 
  俞孔坚认为,“土人”不是说人土气,而是指要处理好土地与人的关系。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当我们建设城市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让它变得跟农村不一样。我们讨厌野草,我们喜欢看到高楼大厦,我们逃避自然。”正是这种认为土里长出来的东西是落后的、低档的“小农意识”,导致现在中国的城市在设计时喜欢人工的、高档的东西,比如铺上草坪,栽上名贵的花木,挖个喷泉,等公园建成以后,花草要修剪要浇水,每平方米的维护成本是3元~6元,每平方米的草坪一年要消耗一吨淡水,这样的公园既成了城市的负担,也消耗资源。
 
  “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城市,中国需要对‘土’有一个新的认识。”俞孔坚说,人们应该认识到土地的本质,土地有生产功能,有价值,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养活了动物和人,土地里长出来的野花野草也可以很美,不比人工草坪逊色,不需要修剪,每平方米养护成本只要几角钱。而且,野花野草还有功能,拿狗尾巴草来说,一棵狗尾巴草上有上千个种子,可以给鸟吃,有了狗尾巴草,鸟就会自己飞来。
 
  俞宏前说,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俞孔坚把它们归纳为“裹小脚”和“大脚美学”。乡下人觉得小脚时尚,向往城市,就裹住了自己的脚,其实,大脚才健康才有功能。俞孔坚做的,就是“大脚革命”。
 
  只可惜,这样的理念太超前,俞孔坚经常不被理解。“金华燕尾洲公园的设计方案起初也一样,光评审就做了一年,正常的话,评审只要半年就够了,种野花野草、栽最便宜最好养活的树,很多人不敢尝试,好在最后还是接受了。”俞宏前说。
 
  2002年,俞孔坚为沈阳建筑大学设计新校园,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设计了稻田校园,将景观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当时,各地在无止境地造只能观赏的景观,俞孔坚独树一帜。俞宏前说,类似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当初不被看好,最后让人拍案叫绝。
 
  基于“大脚革命”的理念,俞孔坚提出他的城市生态建设第一大战略———“反规划”,即将以往的规划模式反过来,建立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于是,“海绵城市”理念就应运而生。“筑起防洪堤,浇上水泥,湿地没了,青蛙也没了,敲掉防洪堤,洪水来时,把它释放出来,让它淹没公园,最多也就淹几天,等洪水退了,青蛙也就来了。”俞宏前说。
 
  15年前,当俞孔坚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时,很多人也不接受。去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俞孔坚的理念在全国推广。
 
  作品获奖,大师心情怎样
 
  几年前,金华燕尾洲公园在寻找设计方案时,找到了俞孔坚。
 
  俞孔坚回到金华,实地走了一圈,感觉他的设计理念在家乡能够落地———三江汇流地的湿地可以保留,可以做成海绵公园。
 
  2010年,在为燕尾洲公园设计方案时,俞孔坚让侄子俞宏前参与,特意叮嘱他:“一定要拿奖。”因为,这是俞孔坚第一个在家乡落地的作品,之前,他只是为家乡做过一些规划。
 
  对于这个项目,俞孔坚花费了很多心血,倾注了他多年钻研的学问,还倾注了他对家乡特有的了解与热爱。最终,他设计的燕尾洲公园实现了三个弹性———景观的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和文化弹性。
 
  在生态弹性方面,砸掉防洪堤,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这样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提高了公园邻水界面的亲水性。梯田可进入步行,洪水淹没后,可为梯田上的植被带来充足的沙土、水分和养分;除了弹性的河岸设计外,场地内部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渗覆盖,连广场上铺的砖也是可渗水的,雨水一来就可渗到地下,不用排到管网。
 
  在社会弹性方面,因为中国婺剧院是圆弧形建筑,经常有演出,这里的设计需要满足瞬时集散和平时游人两种不同的空间需求,俞孔坚就大胆应用了流线,包括河岸梯田和流线型的种植带,流线型的地面铺装,流线型的道路和跨河步行桥。
 
  在文化弹性方面,从富有历史和文化意味的“板凳龙”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条富有动感、与洪水相适应的步行桥,将被河流分割的两岸城市联接在一起,并使河漫滩变成富有弹性的可使用景观,形成了被称为金华市最富有诗意的景观,将断裂的文脉联接起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前年,设计方案通过,燕尾洲公园开始施工,俞宏前就一直待在金华现场指导。除了汛期停工一段时间外,施工过程还顺利,工艺、质量都不错,市委书记徐加爱也多次前往现场。去年5月,燕尾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游人如织,一座城为一座公园、一座桥倾倒。
 
  今年9月26日,俞孔坚和俞宏前回到金华,特意来到燕尾洲公园,叔侄俩走遍了公园的每个角落。看着自己为家乡设计的作品,俞孔坚很满意,说植被都长得很好,材料也都用得很好,唯一的不足是桥上的灯光太炫了,应该温和一点,为此,他还向有关部门提了意见。
 
  11月6日,世界建筑节结果揭晓,燕尾洲公园从世界各地申报该奖的7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最佳景观奖,这是今年中国唯一获得这一大奖的项目。消息传来,全城轰动,俞宏前也非常高兴,俞孔坚呢,会是什么态度?
 
  俞宏前说,虽然叔叔拿过的同等级别的奖已经有20几个了,但这个肯定与以往不一样,因为这是他为家乡设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