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遗址公园国际招标获奖方案“探密”
在狭长的走廊状公园内,自然植被在阳光下自由的生长着,等待你将疲倦的身心依靠给她。两排高大而挺拔的杨树下,小月河静静地流淌着,对面的"土城"静穆的屹立,仿佛在告诉你,七百多个春秋中永恒与瞬间的差异。
这就是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带给我们的"梦幻",在奥运景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国际招标中,这个"美梦"打动了评审,在参与竞标的6个方案中,与美国 EDSA的方案分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能仿古,不管古是多么精彩,现代建筑没有必要仿古;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定要照搬国外的风格,中国现代建筑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筑要有地域特色,而不是传统特色。传统是彼时彼地人的,那时的人及生活方式决定的当时的建筑风格、那里的技术及人文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土人景观"所长、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对记者说。
要形成的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传统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有联系的。传统是一种地域风格的反应,如中国的大屋顶。地域风格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一是此时此地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有相应的建筑形式,是人文环境;第二个是此时此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当地的生态、当地的资源,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是自然环境;第三有什么样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古时不允许做大跨度建筑,而大跨度建筑成为了当代建筑的特色,现代的钢筋水泥、钢结构技术决定了当代建筑的风格。但不是唯技术论,同样的技术可以使你的建筑变得有特色,但这个技术无限制的利用,就会没有了风格。俞博士这样认为。
俞博士还谈到,"什么来决定能形成地域特色?那就是生态的存在,最符合生态要求、最节能的、最省电的,这样的建筑就是最终的要求,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有特色,好坏与否在于是不是满足生态的条件,是不是满足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使用最少的能源,利用最简单的技术,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适应现在的地理自然条件。"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土人景观"在元大都遗址公园规划方案的应标中,重点突出了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景观的自然本色,确立了"她是一条遗产廊道、她是一条生态廊道、她是一条休闲廊道、她是一条城市景观界面的定位"。
在设计思路上,"土人景观"提出了将现有的休闲活动场地及道路尽量移出土城,减少人为的破坏;保留现有建筑,对仍在使用的水闸原有立面进行清理亮身,并用钢架和透明玻璃加以装饰,使游人能够清楚的看到里面的结构,形成一处景观;通过方整的树阵体现元大都规划布局的特点;在整个公园中加入一个解说系统,对元大都城市规划特色,土城构造特点,元代治水成就进行说明,增加历史与文化气息;运用乡土植物营造原生植物景观等多项创意。
根据公园被南北六条道路划分为七块用地的现状,每一小块被单独定位,由小月河统领为,一体。随着"土人景观"景观设计室主任石颖的介绍,几个安逸恬美的场景浮现在记者脑海中:
一号地命名为西入口广场,以"跨河跳槽"的水景雕塑作为广场主题,利用北土城路与小月河的高差设置生态阶梯,即以"荆芭编笼装石"的方式做成台阶,逐级下落直至河边,形成亲水界面;规则的行列式树阵遍布于广场内部,树下设座椅供行人休息,并有一些小型服务性商业设施。
二,三,四号地是奥运公园的绿色背景区,以两个观景台及水闸作为景观节点。观景台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两侧,直接面对奥运公园。她利用现存的梯形土台,将其地下挖空作为公园的办公室,表面进行绿化修饰。因为元大都城墙为梯形,所以在这里按其3:2:1的比例将观景台外轮廓加以改造。这样,当人们登上她时,仿佛置身于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隧道。
七号地块考虑到穿越公园人流众多,结合河道和地块特点,适合做自然的生态水面。在河道转弯处把水面拓宽,将原先的护岸改造,形成不同大小的小岛。各小岛和河岸之间用栈桥相连接,水中广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有部分河岸做成浅石滩伸入水中,在草地中放置用自然石材砌成的曲线形石凳,水面、荷花、芦苇、石滩、栈桥、石凳,人或坐或站或走,身在其中无处不享受到自然之美。
俞孔坚博士的看法是:对一些老建筑、老景观,如果有价值,就应该按它的文化价值去决定设计与建筑的风格,应继承文化的内涵,按遗产来对待,作为历史保留、保护下来,改变它的使用功能,是"扬弃"。但是不要"造假"、造古董,仿古重建、再造的没什么太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