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走进荣获美国设计大奖的岐江公园

2003-12-31 作者:铁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一)逐鹿美国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年度大会前不久在硅谷举行。会上颁发了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的多项大奖。我国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其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远在中国的一个公园设计,靠什么在国际顶级设计大师的激烈角逐中获胜?我在领衔设计者、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那里得到了答案。


  中山市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地处歧江河东岸的商业繁华地带的造船厂濒临停产,破旧的厂房与歧江河沿线景观极不协调。市政府决定将粤中船厂拆迁,建设一个公园。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公园?俞孔坚博士确定的目标是,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他强调,要坚持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及特色;坚持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教育等需求;坚持生态原则,强调生态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完善;坚持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在设计中,高度提炼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符号包括铁轨、米字形钢架、齿轮,甚至一些具体的机器,在公园的形式上也充分体现工业化时代的特色。他注意体现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工业化运动的时代特色,在设计上充分提取车间中仍然保留的形式符号,如标语、口号、宣传画等,以创造一种历史的氛围。除此之外,还着力体现造船、修船的特色。


  打破一般"公园"或"园林"的概念,而是作为城市空间,是设计中的另一大特点。他主张不设门,不修围墙,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达性良好的城市空间。以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工业化及造船业为主题,充分利用现有厂房,改造成中山市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茶座和餐饮场所。以船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为主题,结合"水"这一永恒的游戏材料,构成儿童游戏乐园,在形式上仍采用开放式。


  生态性是他强调的重点。利用乡土树种,基调树包括大叶榕和棕榈科植物;水边和草地上大量配植乡土植物群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群落;绿化主要分为4种主要类型:一是广场的方格式棕榈科植物列阵;二是自由式疏林草地,以榕树及其它大型庭荫树为主;三是路边及歧江岸边的大叶榕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四是水边水生植物群落。


  设计保留和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厂房结构和植物,力图在最少改造的前提下,减少造价,同时创造富有特色的景观;减少维护成本,除功能性的建筑外,大面积都是不精致的草地和乡土植物群落,不修维护成本很高的模纹花坛。


  两组建筑均利用原有造船厂的船坞和厂棚改造而成,风格上以船为主题的现代钢架结构,将水引入中庭,建筑中保留、穿插原船棚构架。东部建筑为厂棚柱架及现代玻璃建筑相穿插而成,局部将棚架覆瓦去掉,保留棚格,而形成半户外空间。


  在公园中可以看到,以钢轨为基调的轴线上设置反映主题构思的标志性雕塑小品,厂区原有旧机器作为装饰小品,广场上置放缝纫机、切割机等。


  占场地35%的水面因受海潮影响,水位日变化大,是场地对设计的第一大挑战。设计师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了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


   (二)自然之中找真美 


  人们追求的美,是个抽象的概念,设计师们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比如古典式的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源于凡尔赛的七彩花坛和源于江南文人山水园林的曲径通幽。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所要表现的美,却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是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俞孔坚说,在设计这个作品之前,他想起了放牛的童年时代。


  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由此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级或二级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如今,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俞孔坚说,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歧江公园的设计中,他们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通过与路网和机器的对比,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设计师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旱生植物群落带,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旱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苦苡等。 场地内有许多古榕,集中分布在石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在满足过洪断面的同时,保护原有古榕,成了设计师的努力方向。设计提出开挖内河,使原江岸上的古榕和水塔形成岛屿,保住了几十年的自然遗产,同时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个层次,丰富了公园的景观。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他的努力下,在公园里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用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观念。 


  (三)再现历史的印记 


  岐江公园,处处都注释着俞孔坚等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 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是原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故事的载体,然后是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戏剧化地表达旧设计的精神,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他们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断决策下得以实施。 关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利用,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何通过设计使旧址保留其历史的印迹,并作为城市的记忆,唤起造访者的共鸣,同时又能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关键在于掌握改造和利用的强度和方式。 


  为此,俞孔坚等在设计中确定了三种途径:


  一是保留、尊重原有设计师的设计。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设计者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也成为重要景观元素。 


  二是再利用。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设计师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一座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小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三是再生设计。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以及更诗化地讲述关于场地的故事,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设计者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设计精神,也就是再生的设计。原材料的再生,形式语言的再生,空间的再生,精神的再生都被设计者利用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