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俞孔坚博士和土人景观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大奖
2002年10月19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会在美国硅谷举行,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专家 4000多人聚集一堂,盛况空前。会上颁发了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的多项大奖。中国著名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领衔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其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同时获得该奖的还有其它四个项目,领衔者均是国际顶级设计大师。与会专家对中国同行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俞孔坚博士从美国回来后,我在位于上地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访问了他。
俞孔坚是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城市与景观设计。后任美国最负盛名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SWA集团项目负责人,获国际可持续社区设计大奖。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同年,创建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1999年开始以研究所为核心组建土人集团,任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先后主持或参与100余项较大的规划设计项目。同时受聘为北京、杭州等10多个省市政府的城市建设高级顾问、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
俞孔坚主持或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多次获国际和全国性奖项。而以工业遗迹为主题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得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大奖,则是本专业国际最高奖项之一。
把工业、遗迹作为公园的主题
广东省中山市是一个由县城发展起来的中等城市,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二十世纪初,一些海外华侨在中山发展商业,在孙文西路形成了以南洋建筑风格为主基调的商业区,县城内商店林立,人烟辐凑,一片繁华景象。其商业建筑主要为骑楼、西式柱廊、三角山花、穹窿屋顶,密柱式女儿墙等,南洋建筑风格突出。工业建筑多布置在岐江河两岸, 主要有造船厂、糖厂、码头等,至九十年代虽已破旧,但充分反映了中山市从农业县到地级市近半个世纪来工业发展的轨迹。
粤中造船厂是中山市的一个老厂,建于1953年,在中山市工业发展史上很具代表性。但该厂已不能适应现代造船业的潮流,濒于停产。又由于该厂处于中山市岐江河东岸的商业繁华地带,破旧的厂房与岐江河沿线景观非常不相称,所以市政府决定将粤中船厂拆迁,建设一个公园,增加绿地和市民活动场地。
到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公园?这是中山市政府关注的一个大问题。1999年,中山市规划局委托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暨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进行了公园的概念设计。因为在俞孔坚的带领下,该机构曾长期对中山的山系、水系与绿地系统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山地理文脉比较熟悉,且有较深的环境规划理念。
俞孔坚认为,粤中造船厂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曾经有1500人,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而令人向往的"单位"。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场地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它们有的是七十年代的,有的是六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遗物。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离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距甚远,大多不堪入目。可它们讲述的故事却是动人而难忘的,断墙上残存的标语和口号仍映着火红与热烈。所以,场地对设计提出了挑战:在多大程度上和用什么方式保留和利用场地的厂房及机器设备,又如何引入新的设计形式,来显现场地的精神,同时又是具有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的。 设计之初,俞孔坚博士和土人景观面临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大诱惑:借用当地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这是方案之初许多专家所推介和崇尚的。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第二大诱惑: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其理由也相当充分。首先中山市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及几何图案之美的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第三大诱惑: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美国西雅图炼油厂主题公园和德国的钢铁城景观公园,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设计中来了。但同时放弃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的途径,而强调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普通的美。岐江公园设计既没有如一般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迹的彻底清除,也没有走极端的遗迹保留和生态恢复的道路,而是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适度保留现有厂房和机器,并通过新的设计,显现场地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 岐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与传统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欧式景观相比,岐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是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特定时代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尤其在新的设计中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设计方案遭到大多数专家的反对
土人景观1999年6月提出了岐江公园的概念设计方案。中山市规划局1999年6月18日组织了对该方案的第一次讨论,1999年7月23日再次扩大范围召开了讨论会,省内和市内有关专家、领导对公园方案进行了讨论。而这个方案在讨论会上遭到大部分专家的反对。1999年12月广东省园林学会在中山市召开年会,借年会之机,规划局又听取了众多与会专家对岐江公园设计方案的意见。2000年元月11日又召开了全国的专家评审会。结果很多专家仍然反对,但也有个别专家支持。
专家们对俞孔坚的设计理念争论的焦点,是这种并不是文物性质的建筑,要不要保留。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否定的。实际上,历史上的工业遗迹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有其保留的价值,问题是如何对生硬、陈旧的工业遗迹进行整理、提炼、包装,并赋予新的功能,使其具有休闲及观赏性,与公园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又不使其失掉文化延续的价值。这里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历史工业遗迹保留多少为好?这也是众多专家的疑点。岐江公园毕竟是以绿化为主体的休闲公园,保留的比例大,就成了工业遗迹的展览墙,失去了休闲公园的特点。保留得太少,又削弱了工业文化的特色。作为设计者要有匠心,使其恰到好处。非常值得庆幸,土人景观在岐江公园的设计中做到了这一点。
经过反复的讨论与争论及广泛的公众参与,特别是中山市几个重要部门的支持,最后接受了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和不断修改完善的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岐江公园于2001年5月全部建成。
成功的设计与实施,使岐江河两岸的景观充满生机与地方魅力,沿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水体、植物自然天成,已成为一处绿色的,充满特色和文化气息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滨水空间。
尊重自然和珍惜野草
在中山岐江公园,俞孔坚和土人景观在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非常注重尊重
自然,珍惜野草的美。
粤中船厂旧址沿岐江河岸原有一排大叶古榕树,是沿江最漂亮的风景,弯弯曲曲,郁郁葱葱,给岐江河增色不少。但由于岐江河在此段河道过窄,仅有60米,不符合城市行洪标准80米的要求。加宽河道,就会危及这片榕树林。规划方案提出开挖内河,满足过水断面要求,使原江岸上的古榕与水塔形成岛屿,经过规划局与水利部门多次协调,并在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下,这一创意得以实现,既保留了自然景观特色,又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层次的景观。现在站在对岸看岐江公园,半面被榕树遮掩,半面豁然开朗,别具一番情趣。夜晚,岛上的灯光水塔更令游人流连忘返。
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延。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昌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自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通过与几何路网和铺装及机器的对比,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俞孔坚博士认为,新的环境伦理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的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俞孔坚儿童时代在野地里放牛为业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俞孔坚认为,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
对于土人景观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大奖,俞孔坚博士认为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完整地确立,尽管有悠久的园林实践历史,但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行业却正在发展之中,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行业的名称都没有完全统一的认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有上百年。但幸运的是我们起步的时机非常好,恰遇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全国各地都在搞建设,而新一代的决策者开始真正面向世界吸纳更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一些学习了西方成熟学科理论的人才陆续回来投入国家建设。这样一片丰厚的现实土壤,使得景观设计作为一个行业有了广泛的需求和巨大的活力,业内的各路人才大家都在艰苦的探索中很快成长起来,并且共同造就了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而今天,岐江公园设计获得国际最高奖项,说明国际景观设计学界开始注目中国景观设计的成就,开始认同我们的理念与技术,开始重视中国在本专业和本行业中的潜力,我们未来的发展必将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应该说是中国同行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时代的必然。
其次,证明土人景观设计在引导国际景观设计潮流方面做出的努力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同与赞许,同时也应该是中国同行共同的骄傲。土人景观的设计是立足于本土的设计,同时是建立在掌握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设计,这两点决定了我们不会媚俗、不容短视,从创建之初就坚守高品位高标准,尽管这份坚守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我们坚信只有本土的才是国际的,这一点在很多领域都适用。土人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天地--人--神"之和谐,即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我们的每一次设计都是充分了解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过程,我们相信这是一种顺应人类需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因此坚持它的客观效果必将是契合并引导国际潮流的,岐江公园项目的获奖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所以在将来的教学与设计实践中,我们会不断丰富这一理念,并且会不遗余力地传播它。我们希望以土人的努力,为土地和人类做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