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天河大观湿地公园揭开神秘面纱

2016-07-18 作者:刘雪 来源:南方都市报

  海绵体吸收雨水,使雨水不能直接进入河道,经过滤沉淀后才能进入河道和我们的湖里。如果把雨水和地面的污染都截流了,湖泊里就不会富营养化、不会有污染,水就会变得很干净。



  大观湿地公园利用自然地形改造的连串“海绵泡(水塘)”,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水处理措施,将7 0 %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成为具有“水弹性”功能的城市雨洪廊道。



  公园内建有网球场和篮球场等配套。


 

  芦苇、海芋固沙力强、吸污力强,能过滤大颗粒悬浮物、细小沙砾和易沉降的污染物。而状如长剑的菖蒲和直立挺拔的水芹,起到净化病原体作用。


 


  稳定塘蓄存经过一系列过滤净化后的水体,保持水质稳定。


 


  行人的木栈道绕“海绵泡”而建,已成为天河智慧城上班族休闲跑步健身的热门场所。



  公园既发挥了生态雨洪廊道功能,又为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了一处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天河智慧城东部湿地公园旁的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园区的建筑物中间留有湖泊。
 
  “海绵体吸收雨水,使得雨水不能直接进入河道,经过过滤沉淀以后才能进入河道和我们的湖里。如果把雨水和地面的污染都截流了,我们的湖泊里就不会富营养化、不会有污染,水就会变得很干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这样描述海绵城市的美好图景。那么,何时能成为广州的现实?
 
  武汉遭遇暴雨,城市看“海”再次拉响警报。7月14日,湖北省内第二大湖永久性退垸还湖,将过去填湖平壑的城市建设用地交还给大自然。城市内涝如何破解?建设“海绵城市”成为最新热门话题。本月初,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位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大观湿地公园首期建成并对外开放。这片海绵城市长啥样、如何发挥作用来帮助广州摆脱“落雨大,水浸街”的窘境?
 
  大观湿地公园长约3公里,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水塘顺着地势高低逐级错落分布,中间是亲水平台、景观盒及多个小广场,由花谷栈道相连。水质清澈、花木葱茏、鸟鸣虫唱、游人如织,让公园显得生机勃勃。
 
  原来的这里是片杂草丛生的烂地和淤泥臭水的鱼塘。从2012年起,天河区开始规划建设长度约55公里、占地约5.7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水系规划研究,并于2013年开始建设大观湿地公园。倘若不建设海绵城市,会按照过去城市建设用地追求一马平川的传统思维,山被推平、鱼塘被填掉后,天河智慧城将建大片高楼,变成硬地。
 
  改造时,大观湿地公园保留了部分鱼塘,并重新再挖新水塘。多个水塘形成十几级落差的“海绵泡”,每个水塘深1米~1.5米,挖多深、挖多宽严格按照防洪要求精密计算。雨水在流经高低错落的“海绵泡”后,变成涓涓细流。项目南北两头分别是新兴广场和思观广场,以新塘水库为中心,顺沿大观路建设,连串湿地泡为海绵蓄水体中心,与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乃至高压线下方的空间,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的城市设施。公园上游为初级净化区,下游包括深度净化区和生物栖息区,最终经杨梅河下游汇入车陂涌,有效形成雨洪缓冲带,缓解车陂涌防洪排涝压力。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和提高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地理位置与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水患、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并存。广州中心城区北高南低、建筑密度高、地表大面积硬化、绿地率减少、排水管网标准较低、主要排涝河道不断缩窄,导致排涝能力下降、屡遭水浸。天河智慧城地区原有50多座水库、山塘、两条河涌以及华南植物园,原本不通的水系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按照海绵城市理论设计,未来这些水系将全部疏通,整个东部生态廊道都将成为广州海绵城市的示范区,形成缓冲带,有效缓解珠江新城排涝压力。
 
  “我们的建设理念是功能第一,景观其次。”主导智慧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天河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唐锡汉介绍说。据透露,60公顷的公园二期项目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动工建设,除了智慧城外,目前广州金融城、教育城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都将按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统筹:潘劲松 陈军 谭伟山 陈伟斌
采写:南都记者 刘雪 通讯员:林莹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原文链接:http://www.oeeee.com/html/201607/16/40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