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光明网:尊重科学规律,建设“人民的城市”

2016-11-30 来源:光明网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大拆大建、垃圾围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狂飙猛进,大大小小的“城市病”也相继爆发。城市发展的诸多“病灶”是如何产生的?背后又潜藏着怎么样的规律?未来的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1月24日,由中国城市科学院研究会主办、《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承办的“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律与核心问题的深度研究综合论坛”在北京举办。众多专家汇聚一堂,碰撞观点、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城市规划规律与未来城市发展之道。


  尊重规律 增强城市韧性


  “城市病”为何会出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直言,因为“城市发展违背了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是要认识到,城市与经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城市与乡村、自然共生共荣,城市与区域相互依赖。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归根结底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李迅认为,“建设‘人民的城市’、‘服务型政府’,实现‘多元化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正如北京市城市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何永介绍,这一目标的实现与韧性城市的建设不谋而合。


  “韧性”,是刚刚于上月结束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韧性城市建设聚焦全面增强城市系统的结构适应性,长期提升城市系统的系统韧性。何永说,韧性城市的研究应该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尺度的交叉视角出发,“建设韧性城市,规划任重道远”。


  尊重国情 走特色道路


  “中国五千年没有过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国土空间下如何布局?这是一个巨大的核心问题。”如何“再造秀美山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国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布局至关重要。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三大战略:一是要建立一个生态的基础设施,所谓“生态”,也即让自然系统来承载我们城市的发展,而非反道行之。二是要进行城市化的浅山区格局布局;三则是要向农民学习,积极采纳使用农民积累的一系列低技术来解决城市综合问题。


  俞孔坚教授提出解决城市综合问题要向农民学习,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则从经济学角度来观照城市化现实,提出要有国情意识。虽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城市发展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


  周伟林教授特别提到,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多期叠加的特征,而且超大的人口基数、非移民国度、政府超强的能动性与资源调度能力等特征都是迥异与其它国家的。所以,“中国的城市到最后,是不是能形成像日本这样的城市体系,美国的城市体系,还是中国自己独特的城市体系?这都在研究的。”


  科学规划 统筹发展全局


  尊重规律,才能拥抱“现代城市”,科学规划,才能“诗意栖居”。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做法”备受关注。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邱跃透露,新时期北京规划围绕“三突出”展开:聚焦疏解首都功能、突出改革、突出获得感。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他表示,目前主要倚靠创新机制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的减量、完善体制机制严格调控人口规模这两大抓手来推进,任务紧迫、执行严格。


  如何避免更多城市内涝、“7.23”事件的发生?在城市水综合规划方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孔彦鸿提出,亟需进行水系统综合规划,从源头上解决城市水环境的承载力、水环境的容量、水设施的综合布局以及水安全的保障问题。


  当前,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是被置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视域中来审视和部署的。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是否存在阶段性规律?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创琳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他经过研究得出,城市群协同发展会先后经历协助、协作、协调、协和、协同、协同共振和高度一体化这7个阶段。


  方创琳指出,目前京津冀正处于协同阶段,未来进阶到更高阶段,还需继在产业、规划、交通、城乡、科技、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污染同治协同这10方面不断予以加强。


文章来源:光明网

原文链接:http://politics.gmw.cn/2016-11/29/content_23130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