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众说纷纭新市镇

2003-04-17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日前,一个由万科承办的名为“新市镇、新生活、新发展——生态、环保与小城镇发展”的专家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之相呼应的是,万科将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海淀区温泉镇建设一个新市镇。因此,论坛的中心议题是如何配合北京市政府积极发展新城镇;对新城镇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镇民关系的重构;新城镇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如何避免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市镇是什么?


  专家认为,新市镇既不等同于小城镇,也不等同于已有的城市,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新市镇这个概念来到中国时已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了,所以应该叫新、新、新市镇。第一阶段的新市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来的,当时工业化刚刚开始,城市生存环境恶劣,他梦想建立一个“新和谐市镇”,把城市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新市镇。第二阶段的新市镇是美国的新市镇,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来的。美国的新市镇不再是生产跟生活结合在一起,而是变成纯居住。美国的新市镇是建立在汽车上的,郊区化蔓延带来很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新市镇发展到第三阶段,代表的是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即要改造中心区,让一度衰败了的旧城区重新恢复活力,从而吸引那些搬到郊区去的人,主要是有钱人重新搬回城市。所以说,中国的新市镇是欧洲的新城镇、美国新市镇的叠加。对中国新市镇,要从三个新来认识,一是中国的新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同时也是在美国的汽车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基础上;二是中国的新市镇是一种新生活,新生活有时代性,就是新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国本身的老市镇、老城镇,生活方式变了;三是中国的新市镇是意识形态改变上的新,当前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社会、经济,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改变,包括生态意识的改变。


  此外,也有专家明确指出,新市镇不宜与小城镇混用。因为对小城镇概念已有约定俗成的理解,那是农转非的问题,而新市镇,是伴随着郊区化和全球化过程同时展开的,解决在大都市周边怎样创造一些小的城市。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指出,新市镇与小城镇是两个概念。小城镇概念已经在全国采用,而新市镇,像英国发展新市镇主要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所以,现在探讨的新市镇应该界定在一个特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的近郊。


  新市镇不是放大的居住区


  林洁的看法是,目前所有小城镇的建设,不管用什么广告包装推广的手段,仍然是一个放大的居住社区的概念。研究国外新市镇建设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做市镇之前都有非常详细的区域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的规划。像加拿大很著名的威斯勒小镇,从滑雪场开始,由于这个产业不断完善,派生出会议、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它是从产业链开始开发小镇的典范。


  邦认为,新城镇不等于放大的居住区,应该从产业链开始开发新市镇。他指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就会出现只是晚上睡觉、白天人全走了的所谓“卧城”,这并不是成功的模式,因为会带来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 ?牐牨本┐笱С鞘谢肪逞г航淌诙?黎明认为,北京的郊区化既要着眼于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又要和工作岗位问题结合在一起,单纯地解决住房问题,将导致整个城市工作效率的下降。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北京的北边有三大居住区,望京、天通苑和回龙观,每一个居住区少则十几万,多则30余万人,就假定回龙观的30万人有一半要到城里来工作,媒体经常宣传,我们现在搞了城铁如何如何,城铁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趟车600人到头,高峰时假定提高效率,两分钟开一趟车,城铁一小时只能运送18000人到市里面,其他的人靠小汽车能解决问题吗?所以郊区的发展一定要就地生火,应该至少有1/3甚至1/2的人能够就地找到工作岗位。 ?牐牨本┐笱Р欢?产研究所所长冯长春也认为,新市镇必须和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包括住宅的开发,有一个综合的职能,才会有生命力。现在新建大型住宅区或者社区都是在城市边缘地带,都是清一色的住宅,国外走过这样的道路,已经是不成功的,造成的交通压力很大。所以小城镇或者新市镇在近郊区应该走产业发展的道路,有工作、有就业了,再加上生活居住,形成综合性质的城镇,分散了母城的职能,相对自身又有成长的生命力。


  新市镇不是一天建的成长。”这是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


  邓东介绍,新市镇不是一下子就能规划出来的。有统计说,15年以上才会形成相当规模的二三十万人的新市镇。他指出,新市镇不管是什么模式,是政府开发还是以私人形式开发,都包括共同的东西:第一,霍华德的观念,乡村的空间和环境;第二,城市的生活标准,包括水、居住、设施、文化这些东西的标准;第三,自由居住的价值意义,文化的归属感。这三点可能是解读新市镇很关键的方面。


  研究中心的文林峰认为,新市镇的发展不是开发商个人就能够做得到的,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一定要有政府的参与。北京以前的发展是以摊大饼的方式进行,所以新市镇发展受到影响。上海已经形成新的市镇化的趋势,发展得比较好。 ?牐牨本┐笱е形南到淌谡乓梦浔硎荆?新市镇的发展必须和空间再生能力结合起来,开发商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眼光、长期的投入。新市镇的发展不是一票就能解决的,不像新城市主义,一个房子在城市中心,地段可以解决一切。新市镇的发展需要开发商有长期的投入,第一不是地段,第二不是地段,第三还不是地段。把一切新市镇的劣势转化成新市镇的优势,这时真正的新市镇才会有魅力,才会有全球的竞争力。


  黎明的建议是,无论是规划部门或者是开发商,首先应该有一个大局观,也就是说应该在未来的发展里改变无节制的、无序的蔓延,使之变成有序的发展。没有一个人同意北京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但是应该研究一下,北京为什么会摊大饼?究其原因,现在来看,北京的无序发展,实际上就是土地供应制度很混乱。北京的郊区是一块大饼,上千个开发企业,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就像理发一样,一个不会理发的理发师东理一下西理一下,这个人的头发就很难看。他表示,最近看到卫星遥感的图像,感到很吃惊,现在的北京郊区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在圈地,无序开发。未来的发展决不能再继续这种模式,要制定很好的规划,引导房地产有序地开发,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人地关系着手建设新市镇


  尽管中国的新市镇有种种“新”的涵义,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第一,人跟自然的关系不会变。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跟自然的关系,无论在工业革命时代,在美国也好,中国的信息时代,它跟自然的关系,向往自然,向往生命不会变,人的空间感不会变,因为人是进化的,不可能今后20年基因就变了,至少在我们有限的年华之内不会改变,我们的设计要尊重人,人的尺度,人的感觉,人跟自然的关系。 


  不能变的是人对社区的居落归属感、认同感不能变,这就是文化。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人对这块土地的归属感建立起来以后,市镇就会有活力,就会有生命力。天地人神的和谐,这个关系是不变的。 ?牐犎绾谓?立人跟土地的关系?俞孔坚认为要改变现在的规划方式,这是一个规划方法论的问题。首先要规划好不建什么,然后才是要建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新西兰在100多年前开始规划生态绿色网络。当时有一个镇的人口才两万人,规划完了,一百年以后变成城市永久的绿地系统,生态网络照样还存在,这就是真正未来可持续的生态城镇,人跟自然的关系永远是和谐的。俞孔坚指出,从欧文开始到哈瓦德,新市镇都是建立在铁路基础上的,到了美国以后就建立在汽车基础上,这时才真正变成郊区化,田园城市变成郊区化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把分散的郊区又凝聚了,最后产业、办公、商业文化进来了,真正成为一个有机体,成为边缘城市,使得产业、休闲、居住融为一体。


  首先要建立一个不建设规划,倒过来规划。而中国现在的规划模式是,凡是红线以内的,都要推平重建,所以像湿地、河流这些生态的东西都消失了。现在要建设新市镇,必须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管理体制、法规条文。他建议万科和海淀开发集团这次在温泉镇的开发合作中,首先是搞不建设规划,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建设,这样规划出的城镇永远是有机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