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网:海口首条海绵化改造市政道路长预计9月底完工

2017-05-10 作者:周静泊 来源:新华网

        


正在改造中的长滨路。南海网记者 周静泊 摄



        “我们就是在向自然学习,改造后长滨路60%的雨水能够经由绿化带下渗入土壤,”土人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林国雄说。5月4日,南海网记者从长滨路绿化工程通气会上了解到,海口首条海绵化改造市政道路长滨路预计9月底完工,改造完的长滨路不仅“颜值”大大提升,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循环利用,将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海口的实践范例。


        长滨路改造提升工程预计5月底机动车道完成建设 9月底全线完工


        早在1995年,长滨路建设完成投入使用。近年来,长滨路部分路段因年久失修导致坑洼破损严重,亟待进行改造提升。为统筹政府工程项目建设,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将对交通出行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海秀高架快速路及长滨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基本完工后,长滨路改造提升工程被提上日程。


        据了解,海口市长滨路改造提升工程南起长滨路与长韵路交叉口,北至长滨路与长流十九号路交叉口,该改造提升工程长约3235.85米(其中,海秀高架快速路以北2445.92米,以南789.93米),规划红线宽60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排水、桥涵、交通、绿化及照明工程。


        这项工程于2016年10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并在今年春节前实现海秀高架快速路以北段机动车道的功能性通车。目前,道路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17年5月底前完成全线机动车道建设,并于2017年 9月底前完成全线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建设,彻底还路于民。


        师法自然 海绵化改造后60%雨水可经长滨路绿化带自然下渗

        

        长滨路好看又好用,承担了大部分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化带。南海网记者 周静泊 摄


        长滨路的改造提升工程不只是简单的路面修复和景观提升,还进行了海绵化改造。为切实提升项目质量,长滨路中央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工程特别邀请“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引领者,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影响力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亲自负责设计与实施。实际上,长滨路也是海口乃至全省第一条在地下综合管廊上实施海绵化改造的市政工程。


        “在自然状态下,有80%的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但是在普通的城市硬化道路上,会有60%的雨水白白流走。”土人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林国雄说:“长滨路的海绵化改造就是要向自然学习,经过改造后的城市道路,有60%的雨水能够经由绿化带下渗入土壤,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充。”


        据了解,长滨路的海绵化改造是在中央绿化带两侧各挖一条深约30公分的蓄水沟,在降雨时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等作用,在满足地下综合管廊对安全性的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循环利用。


        此外,绿化带选用既耐旱又耐涝的植物品种,比如海芋、狼尾草、蜘蛛兰等,在降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海绵绿地对雨水的收集功能。乔木品种方面,则选用老人葵,搭配其它体量较大的地被植物,实现对地下综合管廊的遮挡阻隔,避免阳光直射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对地下综合管廊的不利影响。这些本土植物对地下综合管廊高出地面的通风口、出入口起到视线阻隔作用,并营造出简洁大气美观、极具热带风情的道路景观。


        “海绵”绿化带好看又好用 经济实惠养护成本低


        长滨路绿化带路缘石上,都会有一些体现海洋风情或热带风情的精致雕刻。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可长滨路的绿化带偏偏还要凭本事,承担了大部分调蓄雨水的功能。像这样好看又好用的绿化带,是不是很贵呢?实则不然,此次改造工程中,项目设计还特别对道路绿化工程的建设养护成本进行了充分考虑。一是选用年轻树种,降低建设成本。本次选用的植物均为幼龄树苗,避免使用大规格乔木,道路建设中的总体购置成本较低。二是选用本土树种,降低养护成本。本次选用的植物均为海口本地品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道路建成后的日常养护成本较低。三是发挥苗圃作用,日后支援他处。本次种植的幼龄苗木待成长为大规格乔木后,还可通过间苗的方式移植到其他的公园绿地中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下一步,长滨路改造提升工程将继续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景观效果与投入成本,加快建成功能复合、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意义的海绵化市政道路,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海口的实践范例。(记者 周静泊)


长滨路改造工程完工效果图。


长滨路改造工程完工效果图。



文章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原文链接:http://www.hq.xinhuanet.com/finance/2017-05/05/c_1120920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