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经济网:俞孔坚:构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

2017-05-12 作者:牛建宏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罗马大学授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其在景观设计学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创新及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这是俞孔坚自去年获得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之后的又一国际殊荣。


罗马大学授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名誉博士学位


  在国际上,俞孔坚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通过生态设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综合解决中国和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给令人沮丧的环境带来了希望”,被时代周刊誉为“自然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其作品曾“11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4次获得国际建筑展全球年度景观奖”的殊荣。


  而这样巨大影响的取得,又恰恰得益于他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上。就像他的公司命名为“土人”一样,俞孔坚追求的是回到土地,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用“大脚革命”的思想,“反规划”的理论,追求“天地—人—神”的和谐,再造秀美山川。


  这样的格局和高度,使得他能够超越寻常,以自己的学力修养和实践经验,走的更远,走的更深。他倾力寻找的,是景观设计学的历史使命;他努力构建的,是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


  摒弃“肤浅的形”和“虚假的形”


  “什么是‘深邃之形’?深邃的‘形’,就是把人的欲望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之上。表面是‘形’,背后是生态的过程、生态的健康和生态的安全。”俞孔坚说。


  在俞孔坚看来,城市化摧毁了生产性的景观,由此也创造了众多肤浅的形式,以及装饰图案式的设计。


  事实的确如此。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罔顾时间规律的“肤浅的形”和“虚假的形”:


  例如,城市里的自然资源、河流、土地都被裹上了水泥;用城市价值观去改变城市,良田变成草坪,果园变成只开花不结果的景观,鲤鱼也变成脑袋、身躯、尾巴变异的金鱼;河流两岸的稻田、玉米、高粱被砍掉,种上城里人喜欢的所谓观赏植物;以前的油菜花、蚕豆,变成紫叶的小波、金叶的黄杨,不仅无用,还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来浇水施肥,维持虚假的美丽……


  例如,为了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裁弯取直被认为是最科学的,所以,河床上的树木和灌草必须清除以减少水流阻力,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一些城镇排涝工程中,为解决内涝,片面依赖灰色的管道工程,为满足瞬时排水要求,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且可持续性差;同时,大量珍贵的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中,为了高效和节约土地,农田灌溉系统被修成了所谓的“现代”的笔直水泥灌渠,田间地头的陂塘被平整,河渠两侧的生物缓冲带被硬化……


  在俞孔坚看来, “深邃之形”是指人类与自然生境在地域与体验层次上的和谐相处。构建深邃之形,其实就是实现既美又生态。


  构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


  如何获得深邃之形,构建美丽中国?


  俞孔坚认为,在行业内,我们需要一场全球范围的革命性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在他看来,我们有必要向农民的智慧学习,回归土地的伦理,回归造田、灌溉、施肥、播种和收获的基本技术。这既是回归,也是创新。


  俞孔坚认为,中国农民的智慧包括:


  填挖方技术。对于农民来说,填方和挖方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离的。但在今天的工程规范中,填和挖是分开的,挖一方土和填一方土的工程量需要分开计算。回顾现代的城市景观营造,我们看到多少为了挖湖而运出土方,或为了堆山而运入土方的浪费工程和造作地形。如果我们懂得像农民那样去填挖方、去造地形,我们的景观便能更具能效。


  灌溉技术。当代的许多城市绿地已经离不开喷灌技术和排涝管道。向农民学习,就是要让我们的城市景观不再需要这样的“现代”灌溉系统。如果能够懂得如何利用自然的降雨来滋润土地和植被,便可以营造出高能效的景观。


  施肥技术。城市里的绿地需要施肥吗?完整的营养链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早已被切断,被农民当作宝贝的有机肥料,而今变成了一种城市灾害,对河流湖泊造成了污染。向农民学习,就是要缝合这个被切断的营养链,让施肥的过程也成为净化水体的过程。


  播种与收获。不为收获而播种的农民,一定会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农民。让土地丰产,天经地义。向农民学习,让城市绿地回归生产,则可以使我们的景观变得更加有意义且更加高能效。


  他列举了土人设计运用农民智慧的案例: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项目,从中国三角洲农业的桑基鱼塘遗产中获得灵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技术,在城市中心营造绿色海绵,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和生物栖息地修复,并为居民提供游憩服务。如六盘水明湖湿地项目,通过一系列陂塘,将地表径流减速消能,给水系统以自我净化的时间,并滋润多样化的环境,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如浙江金华燕尾洲项目,将公园范围内的防洪硬岸砸掉,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与洪水为友。


  俞孔坚所寻求的,是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上,以“思如国君,行若农夫”的精神,思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思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农夫般的不懈努力和实践,修复国土,修复城市,再造秀美山川,由此构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按照这一设想,构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就是要用乡土的大脚在大地上寻找大禹的足迹,与土地拥抱,在当下文化的表层之外,深挖另一条文化的暗河,从中寻找那些不被发现、或者已经被忽略的文化传统,开创另一个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审美趣味的文化,用健康的、多产的、丰富的审美,代替以前的肤浅、虚假之形。


  这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它所开创的,是一个新的时代。


  在艺术领域,有论者指出,在艺术的殿堂里,居住着三类人:一类人为了面包而艺术,我们一般称之为“工匠”;一类人为了心灵而艺术,我们经常称之为文人;还有一类人,不是面包的问题,也不是心灵的问题,他们处在特殊的时代,怀着一种强烈的抱负,用艺术表达一种文化取向。这一类人往往是开创时代的人。


  其实不仅是艺术,科学和研究亦有类于此,也同样有这样的三类人,乃至三层境界和成就。而构建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不是为了“面包”层面的物质获得,也不是“心灵”层面的个人满足,而是以强烈的抱负、使命感和胸怀,打造一个新的文化和审美,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俞孔坚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牛建宏)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kj/201705/10/t20170510_22681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