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经济网:建设“山水之上”的城市田园

2017-06-13

  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19个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名单,“城市双修”的浪潮渐起。


  “城市双修”明确提出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这对于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简单粗暴、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风貌特色意义重大,因此,当前在各地很多城市中,进行城市双修、建设和谐宜居的山水城市逐渐成为追寻的目标。


  比如,重庆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建设美丽山水城市”。比如,青海省提出“将西宁建设成为高原山水生态城市”。比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定位。


  在“城市双修”的基础上推进山水城市、建设“山水之间”的城市田园,势必推进城市的和谐宜居,这无疑是城市发展之幸。但在很多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山水城市建设的误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三通一平”的建设模式往往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建筑与自然山水不能共存,美丽的山水一旦被划为建设区,结果是水尽房出,山平城起。例如,在很多城市中,人的活动空间与自然地形以及水、田之间的关系是排他的平面关系:是绿地必然不再是农田;是道路必然不再是自然的土地;是广场必然不再是水体和湿地等。


  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在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压力下,常规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使得建设“山水之间”的城市田园成为一种遥远的乌托邦。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我们能不能不要为了单纯建房子,而去破坏河流、湿地、植被?能不能不要为了追求所谓风景的整齐划一,而去建设水泥堤岸,让自然的河道失去自由?我们能不能避免上述建设的误区,结合“城市双修”的理论,在一个城市之中,建立一个真正的“山水之间”、乃至“山水之上”的城市田园?在这一方面,由土人设计、曾获得2016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综合设计荣誉奖的衢州鹿鸣公园的案例值得借鉴。



  衢州鹿鸣公园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保留本底,用最少的干预,在原有的山水格局之上,建立一个人的活动系统。比如自然地植被(包括野草和灌丛)、原有的农田、原有的水系、原有的驿道等都被保留;引入了生产性的作物,包括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秋冬的荞麦、以及四季皆宜的低维护的药用野菊花,并轮作绚丽的野花组合,形成既丰产又美丽、变幻的农作物基底。同时,原来的水泥堤岸被全部取消和拆除,还自然河道以自由,场地内的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系统完全保留,并设计了一系列生态滞水泡子,截留场地内的雨水,滋润场地土壤。


  整个公园就是一个“山水之上”的体验框架,即通过设计,使得自然的阳光、水、土地和植被都可以叠垒共生,犹如热带丛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公园中立体分布的步道、栈道、平台和亭、塔,为各种年龄的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少年儿童欢快地奔跑跳跃,青年男女相拥于花间树下,盛装新人在摄影留念,父母带着孩子体验亲情,耄耋夫妇相扶于廊桥之上……


  一个公园,不但保护了自然和乡土文化景观原有的本底,节省了投资,同时,为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山水环抱,有良田美池,有鸟语花香……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山水之间”的城市田园吗?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山水之上”的当代桃花源吗?


  古人讲“脱桎梏于形表,超俗累于笼樊”,就是说要从红尘俗世中挣脱出来,以一定的精神高度审视自我,借以达到超越红尘之上的精神追求。以此来审视当前的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建设者,除了要摒弃简单粗暴、急功近利的做法之外,更应该避免观念的误区,认真结合“城市双修”的理论,在一个城市之中,建立一个真正的“山水之间”、乃至“山水之上”的城市田园。这是城市主政者应有之思,也是每一个城市居住者应得之福。(渐鸿)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1706/12/t20170612_23583163.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