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南方日报:中山城市建设 应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融

2017-11-08 作者:李欣 来源:南方日报


岐江公园设计师——俞孔坚。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7日上午10时,俞孔坚走下从义乌飞抵广州的飞机。望着身着便装、仅带一件背包和一个手提箱的俞孔坚,很难想象在他背后的多重身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罗马大学荣誉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对于中山来说,大家最熟悉的身份莫过于岐江公园设计师。这座由造船厂旧址改建的主题公园,于2001年问世便受到全球瞩目,先后捧得2002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度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和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2009年度ULI全球卓越奖。其设计理念不仅成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经典案例,承载项目设计理念的《足下的文化及野草之美》一文,更是入选苏教版高二必修语文课本。


  此次俞孔坚回到中山,一来是看看自己挂念的岐江公园,其二是参加8日由中山市政协主办的“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


  20年前,中山市以“中山住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为申报项目,参加联合国人居中心考评,并捧回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20年来,中山已走出一条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兼顾的绿色发展路径。


  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再一次来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俞孔坚这次回来,就是为大湾区时代中山城市发展把脉献策。


  在从广州前往中山的高速路上,俞孔坚向南方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中山的渊源,以及他对大湾区时代中山城市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中山印象


  南方日报:您与中山有怎样的渊源?岐江公园对您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俞孔坚:中山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是一位老朋友。1997年我从哈佛大学毕业回国后,首先便是在广东中山参与到城市规划与生态设计,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岐江公园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岐江公园是我回国后接手的首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思路,彻底颠覆了国内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去掉围栏的开放式公园设计,不仅打破了城市建筑与公园之间、城市居民与公园之间的隔阂,是新都市主义的首次落地实践,更重要的是首次在景观设计中展现出“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再造历史文脉空间。


  野草之美,建立在对野草、旧厂房的错落布局和再利用基础上,带来了全新的景观设计美学和环境伦理;足下文化,源于利用当代的设计理念搭配河畔的野草、生锈的铁轨还有见证历史沧桑的旧厂房,是用当代语言讲述共和国工业化历程,唤起普通人对城市发展的回忆,使人们记得住“乡愁”。


  尊重“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就是用更贴近普通寻常人的语言,呈现出符合他们审美趣味的建筑景观。相较于传统景观园林中精致审美,岐江公园的设计理念颠覆了传统建筑景观语言,尝试用“白话诗体”讴歌大众审美。


  南方日报:这种颠覆性的景观设计理念,如何能在中山这座城市首创?


  俞孔坚: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这座城市和城市孕育的人,使得这座城市的人敢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跳脱出传统框架的束缚。


  1999年,中山市政府将岐江公园设计建设项目委托给我,在由100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会上,我提出的设计理念遭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反对,但随后在由市规划局组织的公众听证会上,方案得到了73%的市民投票支持。最终,当时市政府听从民意,敢于采纳这种颇具挑战的设计方案,确实十分难得。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中山市政府始终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保育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事实上,在我参与到中山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其他项目中,对于路网规划、河涌整治方面也都提出过全新意见,这些观点大多得到了中山市政府的认同,并随后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所以说,岐江公园所代表的具有颠覆性的景观设计,能在中山建成,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城市规划


  南方日报:中山正实践从“专业镇”强市到“特色小镇”建设这一创新矩阵布局,您认为中山的特色小镇应如何建设?


  俞孔坚: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离不开生态禀赋、人文禀赋和产业禀赋,并尤其尊重原有特色。从生态上来讲,特色小镇应当拥有绿色宜居、对人友好的和美环境;从人文上来讲,特色小镇应当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拥有积极、健康的城市风貌;从产业上来讲,特色小镇应当拥有较强的特色产业,实现小镇可持续发展。


  生态、人文、产业三大禀赋对于一个特色小镇的发展而言,互为表里、相互支持。一个拥有秀美风貌的小镇,通过合理挖掘、活化当地历史遗迹,用当代语言讲述传统文化,形成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将串联起这个小镇的可持续性。


  对于中山而言,各个镇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具备以上各项基础。比如小榄既有成熟的五金产业,也有百年历史的菊文化;南朗既拥有秀美田野风貌,也有孙中山故居翠亨村。中山以及各特色小镇,需要明确自己的独特优势,并最终在生态宜居、人文传承的基础上,打造出可持续的特色产业。


  南方日报: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应当怎样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融入孙中山元素?


  俞孔坚:实现孙中山元素与中山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需要文化和空间两个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方面,中山的城市规划应当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大胆做事精神,敢于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载体,城市建设规划应当首先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为居民建设一个宜人、亲人、便民、宜居、宜业的生态圈。


  空间方面,中山的城市规划应当把孙中山的“博爱”理念与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相结合。因此,具体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要把生态基础建设作为先导,从自家阳台、后花园,到城市建筑、街道、公园,都实现对生态自主调节能力的尊重,以及对地域风貌特点的还原,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中山城市气质颇具和谐性和生活性,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中山应该在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建设道路上,勇当先行者和开拓者。理想中的中山城市建设规划,应当是丰产、低碳、绿色:城市中可见良田、甘蔗、果树,社会氛围和谐友爱,特色产业生机勃勃,市民生活弹性舒适,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这便是把孙中山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湾区展望


  南方日报:参考当下国际主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中山有无对标城市?


  俞孔坚:在对标中山与当下国际主要湾区城市之前,有必要对湾区概念进行深刻理解。以美国拥有的两大湾区城市群为例,位于东海岸的纽约湾区和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基础和特点。


  东海岸纽约湾区面向大西洋,位于哈得孙河入海口的纽约港是美国最大海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从近代以来,工业、港口贸易、金融是其发展核心驱动力;西海岸旧金山湾区面向太平洋,是典型的海湾地区,坐拥五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以及冬暖夏凉、阳光充足的气候,成长为以硅谷为核心的全球创新中心。


  在这样的大湾区环境下,应当说很难为中山找到现有国际湾区体系中准确的对标城市,因为中山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较之其他湾区难以匹及的独特优势。因此,生态环境资源应当是当下中山最大的资源禀赋,也是不同于当下湾区城市的最大资源优势,中山应打造大湾区环境下后工业时代生活型宜居城市。


  南方日报:未来,您对中山的城市建设有怎样的意见与建议?


  俞孔坚:在我看来,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拥有最丰厚的生态资源,最独特的镇域经济,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元素,如何把这三者与城市生态保育相结合,是接下来中山城市建设重点的领域。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山,自古形成了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咸淡水文化,孕育了“敢为天下先”的自信豪迈,如今这里又成为工业化发展最迅猛的地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应当在城市生态文明与功能修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个领域间协调发展:对生态要修复再绿色开发,对产业要转型再赋予特色,对人文要传承再挖掘活化,对个体要尊重并鼓励创新,并最终实现生态与人的和谐共存。


南方日报记者 李欣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11/08/content_7680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