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土人半月谈|大自然的手工匠人

2018-08-20 作者:冉玲于

  8月17日晚上7点,土人半月谈之“水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与生土营建”于北大科技园305室成功举办。此次半月谈邀请了来自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袁兴中教授和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两位教授分别围绕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设计实验和生土建筑的营造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分享与热烈的互动。本期半月谈由《景观设计学》编辑部主任佘依爽主持,她简要介绍了讲座嘉宾的专业背景与讲座主题内容,并对两位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讲座嘉宾1:袁兴中,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在河流湿地修复、水库湿地修复、适应性功能湿地设计等领域建立了系列创新性技术体系


  袁兴中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蓄水影响下的三里河谷之变——一个持续进行的生态系统设计实验》。他以秦岭大巴山的沧海桑田巨变作为引子,向我们介绍了三里河谷的形成原因与繁荣历史,进一步引出三峡水库关闸蓄水过程对典型城市内湖——“汉丰湖”形成的影响,并基于汉丰湖4.72m季节性水位落差的消落带所面临的植被生存、库岸稳定、地质灾害频发、面源污染和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等问题提出通过生态途径来修复消落带的策略。并举证了以长江三峡水库澎溪河消落带多功能基塘系统、桑-杉林泽+基塘复合系统建立为基础,来对汉丰湖进行的消落带及滨水空间整体生态系统设计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他提倡“自然是母,时间为父”的理念,其设计实验为自然做功预留了大量的空间与时间,进而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要素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和过程设计中综合考虑水文过程与界面生态过程。并分享了包括景观基塘技术、林泽工程技术、多带多功能缓冲系统技术、鸟类生境重建技术和环湖小微湿地技术在内的多项研究与实践,环环相扣地阐释了如何构建一个“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最后他讲述了一系列参与了汉丰湖生态系统设计实验的人物,从提供支持与合作的当地官员到国外学者,从研究团队成员到调研偶遇的农民画家,让我们看到多年来袁教授及其团队经历的艰辛与不变的初心。最后,他以贾平凹的《山本》一书作为“没有结语的结语”,饱含感情地向我们阐述了他与三峡的缘分以及他对自己还未完成的“大地画卷”的反思与期待。


讲座嘉宾2:穆钧,先后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要从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政策、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中,以现代生土建造技术为基础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是现阶段主攻方向,并获得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穆钧教授演讲的题目为《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 。他的讲座从背景、基础研究、示范建设和教育与宣传4个方面展开。穆教授开篇便指出当前所谓的中国传统特色建筑其实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地取材”,所以他认为好的设计是长出来的,是人与自然相互摧残又相互适应的一个过程。接着他指出在由“土、木、砖、石、竹、草”所构成的自然材料中,土和木是我国最常用和最流行的两类建筑材料。接着他介绍了生土营建的传统与历史以及生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认为生土建筑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传统,并指出到目前为止仍有大约1/3的人口居住在土坯房里。但是,他也分析了中国传统生土农宅的现状与特点,展现了生土建筑在生态性能、热工性能等方面的卓越优势,同时指出其力学和耐久性能差的劣势基于此,他说明了以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CRATerre-ENSAG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已成功克服这两大生土建筑的固有缺陷,进一步使得生土建筑成为实现传统传承和绿色建筑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受到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就目前而言,生土建筑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欠发达地区解决民生问题;二是在发达地区作为一项高性价比的生态建筑技术而存在


  接下来,穆教授对比了中国传统生土建造技术与现代生土建造技术系统,并展示了团队近些年在实践技术、专业培训和书籍出版方面的系列成就。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团队在全国各地包括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现代夯土绿色农宅研究与示范项目和扶贫建设与推广房等在内的大量实践项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他认为虽然这些建筑荣获了20余项国内大奖,但是绝大部分仅止步于一座建筑,因为这些建筑往往是国家出面要求做出示范,而不是基于当地政府的实际需求,并且当地的农民的观念中总是认为生土建筑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做出合理永续的建筑,市场规律等于人的真实需求。最后,他向我们分享了其团队在教育与宣传方面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和工作,包括举办“土生土长”生土建筑实践京港双城展和现代生土建筑国际论坛、建立中国生土建筑研究与发展中心/基地、行业交流与技术培训、建立试验厂房和开展大师工作坊等等。穆教授最后强调了材料的语言来自于材料的缺点,人类正是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才创造出了众多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


提问环节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袁教授、穆教授与设计师们就滨水消落带的生态设计策略和生土建筑的实际落地实施进行了探讨。袁教授分享了其针对已硬化河岸的生态恢复治理的经验,穆教授表示夯土建筑的量化必须通过做实验,并指出决定一座生土建筑落地实施包括了强度、变形、机理、色彩和干缩在内的五大要素。土人设计副院长,总建筑师刘德华出席了此次半月谈活动,对两位老师的讲座分享做了精彩点评。这一系列关于“土”的讨论在“土人设计”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