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俞孔坚
市场上对景观这个概念误解很深,有些环境艺术从业者把街头的霓虹灯和装饰等同于景观,景观等同于园林,这些都给这个词蒙上了许多误解。其实,景观最早是地理学的概念,是土地,是国土,人看到的所有就是景观。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景观是空间中不同生态系统构成,所以在景观生态学里面,景观跟园林都不是一回事。但为什么现在这个词越来越被误解,是因为许多人不去看书,不去追溯本源,望文生义,把景观当成园林,或当成风景,或当成街景,其实都不准确,所以回到景观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讲景观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那么景观设计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它不是某一样东西的设计,它不是园林,绿地,公园,景观包括这些内容,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景观是土地上所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人们一说景观设计,这名词一出来,市场接受度很高,景观的概念就变得不确定了,其实环境设计师还是环境设计师,花园设计还是叫花园设计,都是很高尚的职业,但大家为什么都叫成景观设计师呢,在国际上,这个概念还是有它历史发展的根源的,它跟花园、园林、风景都不是一回事,它是有现代科学的含义的,包括生态学的意义,历史和文化,社会因素,以及背后经济学的含义,所以现在自然资源部所管理的对象更适合景观的概念,就是人类所有生产生活的空间,所以现在叫做国土空间规划,实质就是景观规划。当然这个规划要做到具体的设计,可能会做到一个绿地、一个公园、一个街道去了,但是景观本身是个很大的概念,是国土生态系统的概念。
中国“方圆”
居住一定是文化的,他会在大地上打上文化的烙印,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不同于自然是因为它有文化性,人在这个地方居住,留下了他的印记,建个村庄,挖口塘,修条路,这都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所以这个景观才变成今天的景象,所以景观有它的文化属性,它代表了人的存在,代表了人和土地的一种关系,景观就是人在大地上活动的烙印,它体现为文化的遗产,所以景观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的,那么这里面可以解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它的社会属性。村庄的布置,村庄为什么要这么紧凑呢,这是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需要有一个交流,要节约土地,街道要能走的过去,互相之间有边界,这是景观的社会和政治的一些属性。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景观是一个媒介,就像画图的画板,在画图的时候有个基底,有个底图,有一个背景,在这上面放建筑,放园林、环境、河流等等,画完以后,是一个新的景观。所有人类的活动就是在景观之上,它的一张底图,一张宣纸,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在上面加一点其他的,就是新的景观,又是一种重新改造过的景观,景观的定义,一眼望去就是土地之上所有物体构成的景象,叫做景观,所以它是一个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人和土地这种精神的联系,它是文化的。国家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为什么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土地爷?这是个神,土地爷也只是代表了神的存在,而这个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然力,人所不可逃脱的,不可克服的,人必须要去依赖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自然的力量,所谓场地精神。
浦阳江生态廊道
城乡生态重建是21世纪中国最大的工程,最核心的问题。未来是整个地球的重建,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重建地球,通过文化改变来降低地球目前气候的影响。如果不进行生态重建而这样下去,人类发展肯定是不可以持续的,有人说一千年后地球就没法生活了。确实是如此。中国耗掉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能源,百分之五十的煤炭和水泥,这迫使中国必须生态重建,建设美丽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
浦阳江生态廊道
逆向规划讲究的就是先划生态红线,再进行开发建设。经过近四十年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家都认识到,人类侵占了自然太多。第二个任务是,已经毁掉的要怎么样,如滇池已经污染掉了怎么办,太湖污染了怎么办,环渤海被污染了怎么办?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修复这些,用什么方法去修复?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革命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过去颠倒的东西颠倒过来,这种革命当然不是破坏,而是一种重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场革命,如所谓革命,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所以人们现在是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这场革命,不革命就不可能有价值观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不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是这种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就解决不了碳排放的问题。如果人们还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改变GDP的这种增长模式,人类的繁荣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恶化,因此,这些改变都是革命性的,是两种文明的变革。
金华燕尾洲公园
衢州鹿鸣公园
我们要做的具体的项目都要展示这样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观。当人们看这个项目时,要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观:低碳的、节约的,具备生产功能,能够净化水。除此之外,需要向决策者们宣讲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要大量的这种传播,比如《海绵城市》、《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像这些都是专门给市长写的书,必须普及这种价值观。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已重印十五次了,应该说差不多市长们人手一册,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给市长讲课,改变了一批市长,改变一批人关于城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影响了决策者,这样,他们才能接受生态理念下的景观和城市设计项目。
浦阳江生态廊道
本文图片由土人设计提供
文章来源:建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