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土地是景观之母——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其人、其绩、其论

2003-07-01 作者:古春晓 来源:中华建筑报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首席设计师……


   然而俞孔坚的心灵却是属于土地的,“土人”二字是他的情结和最爱。所以这两个与崇洋相对的字眼,反而被他在国际景坛上彰显得很中国。


   其人:学贯中西


  在俞孔坚身上,既有农民儿子的淳朴,也有哈佛博士的自信,更有“土地是我们真正的上帝”的虔诚。


   俞孔坚于1963年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1980年考上中国林业大学园林系。临走时母亲包了一包土送给他,这包泥土伴随俞孔坚到北京,到美国,再回到祖国。


  作为我国首位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于1997年回到北京大学做教授,并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为了解决科研教学和景观实践资金不足的问题,俞孔坚于1998年1月创办了服务实体——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成了最早进驻海淀区留学生创业园的单位。当时国内还不允许教授办企业,俞孔坚没有法人资格,只好让妻子回国担任董事长。当时更大的问题是民营设计所很难申请到资质,俞孔坚找项目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各种会议上做演讲,给市长们讲课,宣扬他的观念。 “土人”第一次参加设计招标还是由留学生创业园破例推荐的,曾被人视为野班子。确实,“土人”成立5年都没有资质,直到2002年才凭实绩获得了甲级资质。以前只能与其它公司合作,以让出部分利润为代价。


  兼有学者和企业家身份的俞孔坚透出更多的儒雅之气和理想主义者的热情。1999年中关村西区改建招标,汇集了国内外19家顶尖设计院。当时“土人”只有10多个人,但俞孔坚信心十足,并特地去了一趟美国硅谷,那里的高新技术园区果然给他带来灵感,他提出的规划方案符合中关村技术型知识型特征,被评为最优,获得了30万元奖金。从那时起,“土人”便开始在业内扬名。


  其绩:名冠中西


  当眼下中国设计市场“洋”风大盛时,俞孔坚却运用国际最先进的景观理论与技术,扛起了乡土中国景观的旗帜。


  如今的“土人”已发展到150人,先后完成了40多个设计项目。获奖项目包括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奖,奥林匹克公园方案竞赛优秀奖,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丰台科技园国际竞赛三次夺冠,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项目获中国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等。


  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大会上,俞孔坚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年度大奖,这是国际景坛最高奖项之一。中山岐江公园建造在废弃造船厂旧址上,是俞孔坚景观理念的代表作。其主导思想是保留、更新和利用造船厂原有地基与植被,充分提炼工业时代的标符,同时进行新的设计和艺术加工,采用现代景观语言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比如重新包装水塔,使之变成了照亮过去50年过往时间的灯塔。这个曾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反对的方案后来却受到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赞赏。被称为“工厂有幸化公园”,“船坞和齿轮成为城市的怀旧艺术”。


   “土人”还凭借中国味的设计在异域绽放光彩。今年初,在波士顿大开挖工程地上绿色廊道设计招标中,北京土人景观与美国CRJA联合设计组击败了其他三家当地公司,赢得了该工程绿色廊道第三段(唐人街段)的景观设计权。俞孔坚认为波士顿大开挖工程对中国城市建设是个很好的借鉴。波士顿半个世纪前修建了环海高架路,现在为减弱噪声污染,不得不投资200亿美元把它拆除埋到地下去。而中国城市现在还在乐此不疲地搞高架桥,令人感到遗憾。


   其论:景观中西


   俞孔坚的办公室里挂着醒目的“土人铭”: “土人”者,替“天”行道,为“神”差使;天者,自然也;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人—神”之和谐。


  俞孔坚说,土人就是土地和人,人和土地和谐相处,这两个字概括了我对这个学科的基本认识。“土人理念”的精髓就是设计要尊重自然,要有对土地的敬畏、归属和认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于中国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俞教授充满忧虑:时下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妆运动”与美国已经走过弯路如出一辙。其典型特征是唯视觉形式美而设计,为参观者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强调纪念性和展示性。如轴线式的景观大道、礼仪性的中心市广场,符号化的纪念建筑,坚硬化的水系整治,附庸风雅的住区美化,大树移植之风等。这种机械式的城市手术,伤害了城市有机结构和空间网络,非生态、无涵养、不经济。这种无知“无畏”最终使城市景观在一种幼稚和荒唐的审美标准下发展,只能给后来的城市改造带来更大困难。


  俞孔坚疾呼:我们应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千万不要让国外城市已经有过的失败和教训在中国大地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