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规划建设前沿:2021年第四期UP论坛“后疫情时代和极端气候背景下的健康、安全、韧性国土空间规划 ”成功举办

2021-09-08 来源: 规划建设前沿

      2021年第四期(多规合一)UP论坛“后疫情时代和极端气候背景下的健康、安全、韧性国土空间规划”于2021年9月3日上午顺利召开,线上参会(含集体学习)人数高达3万余人次。参会人员包括相关领域专家、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调局和相关研究机构人员,规划行业学会、协会人员,以及规划编制单位人员等。论坛邀请5位嘉宾就“后疫情时代和极端气候背景下的健康、安全、韧性国土空间规划”作主旨演讲,并邀请5位业界专家就主旨报告的要点及内涵作出精彩点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出席了本次论坛。


嘉宾合照


一、主旨演讲

1、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的有关工作考虑

演讲人:谢海霞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谢海霞副局长代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做主旨发言。她谈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初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事件频频爆发。针对习总书记提出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内涝治理理念,将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思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更多利用大自然力量做功。另外,要坚持系统观念,源头治理和全周期治理;坚持底线思维、平灾结合、规划留白等理念。



演讲人:袁艺 |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副司长


      袁艺副司长代表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做主旨发言。她谈到,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作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管综合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她表示,加强国土空间安全利用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灾害风险防控关口前移的一项基础支撑工作,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加强与自然资源部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合作,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安全生产本质水平的积极作用。



2、武汉市健康安全韧性城市的规划探索和实践

演讲人:汪云 |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汪云副主任谈到,武汉是去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心,又经历过抗击长江特大洪水,本次论坛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近年来,武汉市相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论述,通过探索开展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城市健康安全韧性目标、构建弹性空间结构、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健康安全韧性基本单元、打造“雨洪韧性城市”、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韧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韧性智慧应急能力等工作,将健康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融入“目标-策略-布局-专项-行动-指引”等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之中。



3、疫情时代的健康城市与社区

演讲人:于一凡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于一凡教授认为,从整个城市如何应对特殊突发公共事件的角度来看,需要注重四个环节:一是灾前预防,要构建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并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二是灾前准备,通过构建国土空间防疫网络体系形成行动计划与保障体系;三是灾中应对,提高建成环境的应急能力,构建基层的行动能力;最后是灾后恢复,开展研究和反思讨论建设健康城市与社区。应该认识到城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系统思维,从被动应付转向积极应对。



4、韧性城市规划与风暴潮、台风等灾害防范

演讲人:周建军 |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总规划师


      周建军总规划师以纽约艾达飓风、郑州特大暴雨以及舟山台风“烟花”为例引入主题,介绍了风暴潮、台风的形成及由来,风暴潮的等级分类,灾害应急和防范基本认知等。随后周总规划师以舟山为例,指出要从规划和管理的角度提高韧性城市防汛防台智能化的实战能力和水平。他还提出了关于风暴潮、台风防范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要提高韧性城市防台防汛智能化的实战能力和水平;二是提高韧性城市防台防汛的规划标准和要素保障能力;三是加快韧性城市战时防台防汛决策制度改革。



二、专家点评

1、李泽椿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院士表示,首先,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国土空间安全韧性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以疫情和郑州水灾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应对处理非常及时。但与此同时,更要关注办实事提高实战水平,不仅要立足长远,更要考虑应对短期内突发事件;不仅要有指令性,更要能落实到基层。第二,要突出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和居住分布空间及降水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第三,不仅要讨论城市,更要关注乡村,要看到乡村在自然灾害特别是暴雨地质灾害影响下,对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长远角度解决近三五年的安全规划。



2、程晓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


      程总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以及极端灾害事件多发的背景下,加强国土安全韧性建设非常必要和及时。一是城市遭受自然灾害后的重建,不能只是简单地恢复原貌,而应看作加强城市韧性建设的机遇,思考如何使重建后的城市能更好承受、应对下次可能发生的灾害。二是要提高国土安全韧性水平,必须充分检视、认真反思巨灾发生中暴露的短板,找准重建工作中韧性建设的重点与具体措施。三是可从六方面加强韧性能力建设,分别是灾前风险辨识能力、灾害临近危险感知能力、灾中险情处置能力、应急避险救援能力、灾害损失承受能力,以及灾后韧性重建能力。



3、吕斌 | 北京大学教授


      吕教授强调,韧性城市的所谓“韧性”,是国家、区域、城市和社区四个层次上,具有预防回应并且从特定的风险中迅速复原、将公共安全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的一种能力。提高韧性,一要体现国土的全要素属性,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从传统“蓝图式”土地利用规划范式转变为“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型规划;二要通过多部门的协同,优化专项规划,将结论和举措传递落实到总体规划的层面上;三是规划技术上,要从传统的指标计算转变为综合的风险评估。他表示,防灾减灾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土空间规划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提高国土、城市、社区等不同层面的韧性建设。



4、俞孔坚 | 北京大学教授


      俞孔坚教授提出,高投入进行灰色工程建设来防范洪涝风险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往往会牺牲自然的生态韧性,加剧灾害风险,我们需要对工业文明的成果抱有怀疑的态度,积极探寻生态文明的出路,即基于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俞教授认为,应当从工程思维走向生态思维,建设海绵国土迫在眉睫。另外,在技术体系上,目前较多规范仍建立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前期的落后观念之上,必须修改一系列规范;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新形势下,需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论及技术体系上进行系统的变革。



5、田莉 | 清华大学教授


      田莉教授从健康城市的角度,指出未来超大型城市的不断涌现、城市功能高度密集、混合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将使得超大枢纽型城市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公共卫生风险,另外一方面也特别容易受到极端灾害影响。田莉教授以2012年桑迪飓风后纽约都市区的规划为例,总结了三条经验:一是信息共享,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采取行动需要足够的信息;二是跨越行政区合作,在顶层设计上面要重视突破行政界限;三是要重视城市健康服务管理工作。



三、总结

耿慧志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耿慧志教授就对本次论坛内容谈了四点体会。其一,应对健康安全韧性议题需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倡议,建立全球合作和区域合作机制;其二,坚持将健康安全韧性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之中,融入规划编制和规划治理的全过程和全周期;其三,积极宣传和贯彻两个部的政策指导意见,包括自然资源部11条意见和应急管理部3条意见;其四,认真凝练和推广全国各地的相关实践经验,包括区域、城市、社区等多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经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P2R1J8AN-E4OZdrf7YT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