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流连于草原,旅途的寂寞和情绪的干涸让我忘记了企盼。
猛然间,见一小小的男孩赤裸着沉睡于垛草之中,在辽远的天幕下,混沌的身体与澄清的灵魂一同安眠。
怦然心动的瞬间,我穿越时空触摸到祖先从远古送来的震撼,沉重而原始的呼唤里,我禁不住泪留满面。
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仿佛挣脱巨石阻隔的激流终于奔涌而出,我骤然明白,原来千里万里的追寻之后,我注定要把生命最真的渴望,坦白呈现于这片绿色的天边……”(俞孔坚)
“金钱和地位,不是我想追求的,我追求的是在中国大地上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重归诗与画的神州。这种理想,只有回到中国才能实现。”正是因为心中的这种信念始终末变,所以1997年,俞孔坚舍弃了百倍于国内的优厚薪金,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中山岐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
俞孔坚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设计作品先后获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包括:全美年度荣誉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建设部,2001);国际可持续社区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1993)。并获中国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颁发的多项荣誉奖。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东省、温州市,大连市等十多个省市政府的高级城市建设顾问。
毋庸质疑,“土人理念”是贯穿俞孔坚整个景观设计思想与实践的主线。在《土人铭》里,他对”土人”的主要理念作了诠释:
土人铭
土者,五行居中,万物之本;为生命之象征,童为土地之神。上呈天光,精神所聚;草木之所以丽,灵兽之所以生。古人以树示土,竖直横平,为大地之枢,宇宙之轴,称建木,谓扶桑,乃若木也;太阳缘此东升西落。帝神梯之往来于天地。昔晋之重耳,拜受野人之土,叹为社稷昌盛之兆。
人者,虽为万物之灵,饱尝自然之思蝎,往往不知所以;伐神木、尝蘑果,唯利是图,毁神之伊甸。而吾人则谦躬合掌,愿替世人请罪,负土地监护之重任,祈求地方神灵之荫护;将神之旨意传予人类,感化世人;从自然之遵,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
故而,“土人”者,替“天”行道,为“神”差使;天者,自然也;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我等之列祖列宗矣。执掌现代科技之“法器”,仰观天象,俯察地形,纳千里方圆,万年历史于“脑”内;辩自然过程之动态,算社会经济之流变,融天道人伦于一体。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天地—人一神”之和谐。铭曰:“土人理念”。
土者,五行居中,万物之本;为生命之象征,童为土地之神。上呈天光,精神所聚;草木之所以丽,灵兽之所以生。古人以树示土,竖直横平,为大地之枢,宇宙之轴,称建木,谓扶桑,乃若木也;太阳缘此东升西落。帝神梯之往来于天地。昔晋之重耳,拜受野人之土,叹为社稷昌盛之兆。
人者,虽为万物之灵,饱尝自然之思蝎,往往不知所以;伐神木、尝蘑果,唯利是图,毁神之伊甸。而吾人则谦躬合掌,愿替世人请罪,负土地监护之重任,祈求地方神灵之荫护;将神之旨意传予人类,感化世人;从自然之遵,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
如果说文如其人,那么设计师的作品也显示了他个人的风格。当我们亲身感受和体会着俞孔坚教授作品的时候,捕捉到的那种自然流畅,独一无二,也确然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神似的韵味。把人的活动与大自然的山水结合在一起,是俞孔坚设计风格的最基本出发点。与许多设计师的想法不同,他的设计思想是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条件。
提到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是必然要提到的。2003年3月“中山岐江公园”标志性景观再次刊登在景观专业杂志《Landscape Architecture》。
岐江公园位于中山石岐河以西,是原粤中造船厂所在地。在此基础之上,建一个体现造船、修船特色的主题船厂公园,既符合场地的原有风貌,使市民能在游玩中回味过去,同时又为他们营造出一个个性独具的休闲空间。设计主张打破了一般“园林”的概念,将公园作为整体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不设大门,不修围墙,强调公园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同时在设计中高度提炼出一些工业化符号,如铁轨、米字形钢架、齿轮、水塔、龙门架……,在形式上充分体现出这里工业化时代的特色。还充分运用原车间里保留下的领袖像、标语、口号、宣传画等历史符号,重现了中国50—70年代特有的历史氛围。用俞孔坚自己的话来说,小小的岐江公园,讲述了一个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工业化建设历程;讲述了中国当前的景观设计领域独一无二的场所语言——产业用地再生设计。
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使岐江公园成为中山市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标志性景观。最重要的是,岐江公园用现代设计语言,讲述了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种新的语言不仅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对工业遗迹的保留、更新和再利用手法,更富有创造性地融入了特定时代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用璃神与物质的再生设计,在工业化主题下,揭示了人性和自然的美。
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设计体现了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种植文化及围绕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景观,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广场。
因水治堰,因堰兴诚,都江堰还被称为天府之源。水文化是都江堰的渊源和主要场所特征。因此,在都江堰城市广场的设计中,运用现代景观设计语宫,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石文化、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是设计的主要特色。
本设计在广场中心地段设一涡旋形水景,患为“天府之源”。中立钢架边框,内填白色卵石,取古代“投玉入波”以镇水神之意,同时又喻意为古代蜀地的大石崇拜。
广场的铺装和草地上是三个没编制完的“竹笼”,竹笼的中心先分别指向“天府之源”。
这些竹笼的平展方格象征水利灌溉下的种植文化。水闸利用当地材质红砂岩改造,独具地方特色。
考虑当地市民休闲,广场四处茶肆遍布,座椅点点,充满了生活情趣,还起到了分散人流的作用。
在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的设计中,俞孔坚十分注意把西藏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融合在设计当中。从僧倡手中的经筒到围着玛尼堆转动的人群,再到老百姓转庄稼地的习俗,旋转和轮回在藏民族的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曼陀罗。本设计就是以曼陀罗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布局、建筑市局的基本形式,大到广场界面,小到喷水池和叠泉,曼陀罗的形象反复出现,将约300米的商业街连为一体,并强化了藏民族的地方精神。
步行街景观环境由市民广场和步行街内的四处小型广场组成,广场空间的形状由周边建筑界面围台而成,为曼陀罗形式。作为广场核心的水体景观也是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水景之间又以暗骨城水渠相连,使水流由高向低流淌,喻意澜沧江自青藏高原波澜入海的壮观景象。沿步行街中轴线,穿过五个广场及核心水景,用当地的暗红色砂岩铺就一条约90厘米宽的基轴,象征当地文化的长远、刚直;红色基轴随轴线的转折而转折,出现契性交又,象征当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选择和嬗变。
可以说,俞孔坚的每—件设计作品,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地方文化与历史,“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突出当地的文化和乡土特色,用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这是一种现代设计的新概念,就是把现代设计语言与历史文脉相结合,发掘地方文脉,使当地人看到这一切便有一种归属感、亲切感。“几年来俞教授带领他的’土人’团队,在大江南北,和香港,美国等广阔的土地上实践着他的“土人理念”。
至今仍对俞孔坚教授在景观设计学界国际顶级盛会——第40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世界大会中所做的名为“城市化与全球化边缘上的中国景观”的主题演讲,记忆深刻。他在演讲中批评并警告西方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中国大地向他们敞开欢迎的胸怀的时候,不要对中国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视而不见,甚至藐视,将他们自己部不喜欢的、形式主义的“景观垃圾”倒在中国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