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闻调查:海绵城市这十年

2022-09-05 作者:新闻调查 来源:央视频


2021816日夜晚至817日凌晨,金华市遭遇短时强降雨,车头村发生严重内涝。一场大雨,也让这个村子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内涝后的破题之道


如今,车头村已经拆除完毕,原本的城中村也将被改造为未来社区。一年过去了,村子里还可以找到被淹过的痕迹,而这些印迹也提醒着人们,为什么一场降雨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让城市的排水系统再一次束手无策?



翁旭能:我们排水还比较好的。每年的雨季都有很大的雨,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当时还以为是水库冲垮了。


陈松:当时半夜两点多的样子,杨家相村被淹没了,我们刚到村里时候水其实只到膝盖,过了大概半个多小时已经到了大腿这个地方,再过一会儿就已经到腰这里了,水涨速非常快,其实我们已经感觉这可能真的是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被我们碰到了。


正因如此,金华市决定启动三库三溪整治工程,从源头上提升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山溪性河流密布。北部有赤松溪、通园溪、回溪三条溪流汇集,北山区域的降水穿城汇入金华江,在梅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山下吴、山口冯、长岭三座水库则位于三溪上游,它们的调蓄能力如果加强,能缓解下游城区的压力。



黄发林:山下吴水库原来的库容只有176万方,把库容扩大以后,扩到了660万方左右。相当于把原来防洪断面打开、拓宽,生态岸线的占比要不小于90%,保证水能够下渗。海绵城市,其实就是这么个概念。


一场追根溯源的革命


雨,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现象,落下的雨水可能会被植物吸收、会渗入土地,会积蓄在大大小小的坑塘。然而,当雨来到我们身边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由钢筋、混凝土包裹的城市,拒绝着雨水的进入,硬化的道路失去了呼吸的能力,下水管道是人们为雨水预留的唯一去路。
当我们的城市在暴雨面前一次又一次不堪重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究竟是某个地方的排水管网出了问题,还是人类取代自然,设计的这套雨水系统出了问题。


2013
年,中国正式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同样被视为一场追根溯源的革命。


王家卓: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对于自然生态的空间保护是不足的,填湖、填河,包括一些坑塘湿地被侵占,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建海绵城市,就是因为我们要恢复到开发前的水文状态,开发前的很多雨水能够下渗,能够留在本地,所以我们现在源头管控比如,我能不能找一些空间把水装起来,调蓄起来,能不能从源头减少外排的水量。

眼前的这些水有点特殊,它们是从刚刚过去的雨季中收集而来。
以往,雨水口往往设在路面上,以便雨水快速排出。


而如今采用的办法是:让雨水先流入绿地实现下渗、蓄存,我们可以看到,绿地采用中间低、两边高的下凹式绿地,而雨水口则是凸起设计,这些做法可以让绿地尽可能地多蓄水。


陈志斌:常规的设计手法,我们更多地考虑是快排,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来说,我们可能首先要考虑慢渗,等于是在常规基础上,多了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
我们常规的排放路径,雨水可能就在几分钟之内汇集到雨水管网,那雨水管网压力就很大。原来可能是 5分钟就能到达雨水口,慢渗之后可以延长到 15 20分钟,就是在不增加我们雨水管径的基础上面,提高我们常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 20条海绵城市建设具体要求。其中明确指出,避免海绵城市万能论”“海绵城市无用论


海绵城市理念,反思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待雨和水的态度,以及城市化过程中侵占了本该留给水的空间。而在金华还有这样一座公园,大约十年前开始建设,它被视为海绵城市理念的早期实践,甚至是一种极端探索。




在人们的认知里,洪水犹如猛兽。但在燕尾洲公园,俞孔坚提出了一个理念——与洪水为友。


俞孔坚:我们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工程告诉所有人,部分的城市是可以被淹掉的,只有把这层土地淹掉以后,那么其他的城市需要保护的那部分才会变得更安全。


与洪水为友


2021
年底开始,金华市开始搭建城市内涝及安全运行数字平台。其中在城市的历史内涝点以及高风险点位都安装了监测设备,以便尽早发现、及时处置。

初步结果显示,金华市区历年有易涝点 44 处,经过多年的排水管网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其中有 41 处已经得到解决。这处风险点位于下穿立交,这也是城市中常见的易涝区域,由于地势低洼无法自然排出,往往采用泵站来排水。


多湖中心商务区,位于金华三江交汇之处,是金华最炙手可热的地段。然而,就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保留了一块75公顷大小的生态绿地——燕尾洲公园




当时,燕尾洲已经修建有防洪堤坝,采用的是硬质坡面的设计,而这也是国内普遍的做法。
但是设计团队却要求打破旧有堤坝,重建生态防洪堤。
那么为什么俞孔坚要坚持改变?而他这种反常规的做法又是否安全呢?


俞孔坚和他的团队做过测算:如果整条流域都可以采用类似的做法,可以削减洪峰接近 60%
金华似乎也正在朝这个方向而努力,这十年来从燕尾洲公园积累下来的经验,正在更深远地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未来。


卢云飞:这里至少有几十万方的洪水。几十万方对于整条江过境洪水还是比较小的。每个地方如果几十万,加起来的数量级就很大了。

因为我们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毕竟是少的,五十年才遇到一次,在其他时间,都可以作为活动空间。现在用地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这就是两个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那何乐而不为呢?

胡妙江:我们一直也在做,包括三江六岸的整体规划,36公里岸线,36个公园。将近有 4.2平方公里的绿地,后期很多防洪堤做法也都是景观和水工、水利一起来做,水利工程也要景观要求来做,景观也要同时满足水利安全要求。
城市发展到这个阶段的话,把水边景观结合到水利工程里面去,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亡羊补牢需要绣花精神

想要解决雨水带来的问题,本质上是从拥挤的城市空间里,找到与水适配的空间,由这千万个细小的单元细胞构成一个完整的海绵体系
然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想找到这些空间却并不容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不同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不同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截至十三五期末,在中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只有 6.03万平方公里,它们需要随着城市的有机更新去留白增绿,以绣花的精神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而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我们还有机会去调整规划,甚至从零开始。


雄安新区被视为中国的千年大计,在它的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到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 70%


王家卓:这个事做了这么多年,海绵城市我们是简单地当成一个工程在推吗?那可能就错了,他是一个理念。
我们要理解海绵城市理念首先需要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理解生态文明?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是说我多种点树就行吗?还是门前多点草坪,多点花,不是的,生态文明就是我们人怎么对待自然,从过去我们征服自然、改变自然,到现在生态文明我们要做什么:尊重自然,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结合自然,模仿自然。


要把城市轻轻地放在自然中,减少对它的影响。这代表着我们党和国家对于下一代城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