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自然资源报:五千年的“实验室”,走出治愈地球之道

2023-07-19 作者:李倩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五千年的“实验室”,走出治愈地球之道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本报记者李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综合性、整体性方式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危机、生态退化等全球性挑战,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路径。作为NbS早期实践者和重要推动者,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曾荣获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荣誉——“柯布共同福祉奖"。正如该奖评奖词所说,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创建兼具地球友好性和实用性的生态基础设施,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融入自然,引领我们朝着更可持续的未来发展。

"在中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既有可以回味的过去,也有指向未来的路标。”近日,俞孔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拥有践行NbS的独特优势。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实验室’,中国为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可靠经验,走出了基于自然的治愈地球之道。”


人物简介: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荣获IFLA(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世界景观学与风景园林联合会最高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终身成就奖;2021年荣获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荣誉——"柯布共同福祉奖"。


一个5000年的“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于文明,有一种定义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践行NbS,有哪些特有的优势?


俞孔坚:当今,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洪涝、干旱、污染、栖息地消失等众多挑战。过度依赖工业技术和钢筋混凝土的灰色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因大量碳排放、破坏生态韧性、割裂人与自然、目标单一等弊端,难以再单独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的副作用,不能再完全依赖工业文明的技术来解决,必须创造新的文明、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这就是生态文明。NbS正是基于生态文明的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利用自然、道法自然,建设生态基础设施解决生态问题,具有低碳、综合、系统等明显特点。


中国践行NbS有独特的优势。自然是有地域性的,对自然的适应而产生文化。农业文明实质就是基于自然的文明,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因势利导利用自然。作为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在过去的5000年里,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到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等技术、从人口分布到国家组织机构,中国形成了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变化最多样、历史最悠久、智慧最厚重的文化。同时,作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中国必须基于自然来应对气候、适应于气候,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另外,这也是由中国人多地少所决定

的。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重叠,因而必须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总之,中国人顺应自然的气候、顺应自然的地形、顺应自然的季节变化、顺应人多地少的现实,在脆弱的人地平衡之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和繁荣,积累了大量基于自然的古老而丰厚的生态智慧。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正是这一论断的民族土壤和文化基因。我们可以说,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实验室”,为解决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国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经验。


推动NbS主流化


中国自然资源报:回望历史,在中国践行NbS是顺理成章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在生态治理中推动NbS主流化,是否也面临一些困难?


俞孔坚: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品质。让自然做功,并收获自然所提供的免费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福祉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推动NbS主流化、本土化,当前主要面临三个困难。一是规划难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意味着要有自然的空间调节机制。伴随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越来越有限,耕地、生态与建设用地矛盾尖锐,我们的规划必须在空间缺乏的现实约束下,用最少的土地构建最有效的生态空间,从而发挥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生命承载、审美启智等功能。


二是设计与工程难题。迄今为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仍被认为效率低、标准化差。“基于自然”考虑的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系统的、综合的目标。和工业技术手段相比,基于自然的技术缺乏直接的、可靠的、有足够说服力的定量数据来衡量其价值。比如,农田使用化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使用农家肥的效果,则需要投入更多物力、经过更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基于自然的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一个科学问题,必须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之上。如同青蒿素的科学提取与使用,如何使传统生态智慧成为高效化、标准化、可复制的现代工程技术,是当下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难题。


三是基于自然的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有待重建。目前我们生态保护修复从材料到工艺,从评价标准到法规制度,从价值观到方法论,整套知识体系都是基于工业文明的灰色技术建立的,对于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缺少认知和标准。比如国际上推广的基于自然的绿色建筑,难以进入现有的建筑技术体系;基于自然的乡土植被,在生态修复工程核定计算价格里也没有标准。


三大策略输出“中国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报:如何突破这些难题,为解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生态困境提供“钥匙”?


俞孔坚: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提出三大策略——构建基于自然、支撑城乡生态建设和治愈地球的规划方法、工程技术体系、知识体系,形成并输出"中国方案",在世界生态文明转型中确立引领地位。


一是建立基于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本底。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遵循自然规律,节约、高效、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优先把最敏感、最重要的生态空间留下来,作为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刚性底线。通过“反规划”即逆向规划,划定生态边界,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尺度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判别,构建覆盖全国的生态基础设施,制定实施城乡建设规划。我们欣喜地看到,基于这些理念,目前中国已出台了多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法规条例,制定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全国划定了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


二是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式。针对自然途径效率低、标准化差等难题,将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模式提炼、增强设计、运行检测,也就是利用当代的工业化途径实现传统的基于自然的技术。我们汲取古代生态智慧,通过借鉴梯田台地、水池坑塘、桑基鱼塘、垛田浮岛等传统农业技术,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生态工程技术模块,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问题。在过去的20多年中,基于这些理念和方法,我们已经在中国200余座城市和世界10多个国家试验并建设了超过500个项目,呈现了众多可复制的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应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治理我们的人居环境,改善和修复我们的地球。


三是构建基于自然的知识体系。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基于自然的理念,推动NbS理念进入生态保护修复相关专业教材,培养专业人才。要提升政府决策者的NbS规划和实施能力,倡导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平实的心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在生态修复中遵循保护优先、最少干预,自然为友、韧性适应,变灰为绿、去硬还生,仿生修复、自然做功的原则。要完善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研发NbS规范、指南、操作手册、案例集、报告等公共知识产品,并广泛发布和推广应用。通过构建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的共治,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成为主流。


建设美丽和谐的新桃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您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景观学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俞孔坚:自然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而影响人类福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是自然能持续给社会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类对生存的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护与修复自然,使其能给地球居民以健全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突破时代和短期利益的局限,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逻辑,事关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类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回归,它要求我们用生态系统服务的标准来认识和评价景观和生态系统,而非简单用资源的概念来衡量其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是社会和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也是新时代生态经济的衡量指标,它可以实现拥有富足生态系统服务的欠发达地区人群与经济富足但生态服务匮乏的人群之间的经济交易,共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需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美的价值观保护、修复地球家园,调和艺术与技术,创造健康的生态和丰满的美丽,对于以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大地景观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景观学的本质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规划和设计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是景观学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首要、核心任务。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美丽及其形态应该是指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韧性基础上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形态,也就是说,美丽中国是与自然相适应的中国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社会形态。我们坚信,只要深刻认识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之间需要和谐调理,通过整体功能的协调和艺术的设计,从国土和区域,到城市和农村,都可重建美丽和谐的新桃源。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链接

NbS典型应用案例


◆基于自然的防洪工程

在浙江省台州市永宁江,水泥驳岸被重新设计为生态堤岸,塑造具有水韧性的地形设计和种植设计来适应季节性洪水,削减了近一半的洪峰流量。永宁公园将城市河道改造成为“雨洪公园”,在改善和促进自然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


◆基于自然的绿色海绵城市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变成了一块“绿色海绵”——可以收集、净化、过滤和储存雨水,经过湿地净化后补充地下水含水层,并且保护原生栖息地,使茂盛的乡土生境在城市中央繁衍,同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审美体验等生态系统服务,带动城市发展。


◆基于自然的棕地生态修复

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博会“清渠如许”是一个典型的中水生态净化示范区。修复之前这里是工业矿渣和建筑垃圾堆叠而成的“小山”。修复中,效法梯田设计,通过填埋封存矿渣,置换部分土壤,将城市废弃中水引向山顶,分区域形成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净化池,同时借鉴表潜流交替的净化原理,使中水从山顶层层跌落、下掺、瀑氧,进行层层净化,达到景观水系使用标准后汇入湿地,最终营造出错落有致、层峦叠嶂的景观效果。


◆基于自然的面源污染治理

上海黄浦江沿岸后滩公园通过营造可再生的景观系统,治理河流的面源污染。内河湿地净化带采用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黄浦江江水进入人工湿地后,随梯田高度和植物高低落差逐级下渗,经过层层过滤,从劣V类水提升为Ⅲ类水。该系统每天可以吸收2400立方米水中的磷和其他营养物质,生产的净水可供5000人使用,不仅修复了受污染河道及退化滨水区,亦兼顾了美学价值。


◆基于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

海南省海口市美舍河曾长期受季风气候带来的洪涝灾害以及城市废水及面源污染困扰,加上单一防洪目的下,人们用混凝土渠化河道,使河流丧失了生态韧性。修复中去硬还生,创建富有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拆除混凝土防洪墙,将河流重新连接到海洋,并使潮汐重新进入城市;重建湿地和沿河低地,重新孕育红树林;沿河两岸镶嵌状梯田湿地作为生态的水处理设施,用于截留和净化富含营养物质的径流。不到两年时间,在人口稠密的市中心,美舍河成为大量野生动植物栖息的乐土。


◆基于自然的水土共治

传统修复受污染城市土壤的方法通常造价高昂。天津桥园公园通过基于自然的土壤修复,开启自然自我修复的过程。通过再生设计、塑造地貌和收集雨水,引入植物自适应和植物群落演化的自然过程,使垃圾场变身为低维护成本的公园,为城市提供了滞留和净化雨水、环境教育、审美体验等多种基于自然的服务。


◆基于自然的韧性海岸

海南三亚红树林公园是一个基于自然进行生态修复实现气候韧性的案例。设计恢复了当地沿河道及海岸线生长的红树林,降低了因气候变化而引发的城市洪涝风险。项目回收了由城市建设废料和拆除防洪堤后产生的混凝土组成的填充物用于地形塑造,为不同的动植物群创建了不同梯度的河岸过渡带。设计手指状的地形,将海洋潮汐引至河道,削弱了来自海洋的热带风暴潮、源自上游城市和高地的山洪,使栖息地多样性和边缘效应最大化。短短3年内,位于城市中心混凝土防洪堤内本已了无生机的废弃地,成为一座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公园。


◆基于自然的低碳建筑

广东省东莞市中国科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整体建筑设计充分尊重场地条件与原始地形,在平缓区域建立符合东莞气候特征的围合建筑,内部庭院与外部环境联通,形成通风隔热的建筑体系;在山地区域,将山地建筑主体架立于主要汇水廊道之上,最大程度减少土方工程量,严格控制后期施工对场地的影响。通过架空、庭院、垂直绿化墙体、局部水系设计控制微气候、改善微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利用物理手段与被动式设计理念回应场地气候,体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座重要建筑、景观节点已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研究示范区。

(资料由土人设计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年7月19日,第1337期,03-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