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由于环境边缘的闭合及走廊等结构特征,对原始人的生存,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所以,这种选择对中国人的环境结构有着本能的吸引作用。相对于应欧洲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环境观之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强化了中国人对天然庇护环境的追求与依赖心态,以及对周边闭合及走廊等结构的偏好,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环境生态意识的早熟。在西方现代环境设计理论充塞当下中国环境设计领域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所要设计的,乃是中国人的理想环境。
我们怀念没有设计的公共场所,那是浪漫的。自由的,充满诗意的,或者说创造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可歌可泣的。那是朴素且具功用的,也是自上而下的,由人的活动踩踏和磨练出来,根据人的运动轨迹所圈划的;那当然更是民主的,人人都认同,人人参与的物化形态,是人所以之为归属的,刻入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记忆的……那些随自然高差而铺就的青石板,那暴露着根系的樟树,那深深刻着井绳印记的井圈,还有缺了角的条石坐凳……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的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曾经发生故事的地方。
规划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既非完全由经济决定,也非全部由环境决定,规划是多样化的,可替代的和可选择的,即规划应该是可辩护的。
近年来,俞孔坚对于景观的贡献,类似于张永和对建筑的贡献,他们的个人行为均已成为媒体的热点,让普通大众从了解人到了解了他们的行业。几年前,大众媒体通过关注张永和介入建筑,普及建筑知识和理论,使得建筑从专业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这几年,俞孔坚也正用他的理念和项目,吸引着一批媒体,进而吸引普通大众对景观的介入,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外部环境和我们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