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冉来自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的小城陕西榆林,她儿时渴望家乡能如江南般山清水秀、风和日丽;读书时又羡慕书中所描绘的园林景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木葱茏、极尽婉丽;于是高考时毅然报考了园林,幻想有朝一日能亲手把家乡改造的如是秀美。
然而三年后,当王丁冉再次审视自己,审视这片哺育她长大的土地,竟开始为自己最初的设想感到深深恐惧……
王丁冉参加了2010年7月26日至8月6日由土人设计举办的设计夏令营和“低碳与生态”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她发邮件给俞孔坚老师,讲述了她的收获与感动。在她眼中,这次培训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对景观设计师职责认识的加深,她更称之为“精神的提升”。
在邮件中她写到:“加之一直以来对俞老师及北大研究理念的关注,我开始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景观这一行业,更加庆幸自己没有流于形式,沦为绘图机器——因为我看到景观设计师这一职业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终身目标的神圣光辉和对于未来不可估量的贡献,我更加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多年来自己期望为家乡规划美好未来的梦想。”
王丁冉与俞孔坚老师合影
俞老师:
您好!
我是参加今年土人设计培训的学员王丁冉。培训结束至今已有半个多月,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将这十二天在土人学习的收获与心得总结出来,与老师交流。然而,培训后接踵而来的测绘实习让我无暇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而今回到校园,再一次翻开培训中的笔记,十二天来的收获和感动让我无法不执笔写下这封信。
我将此次培训的收获分为四部分:
一、技术方法与手段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技术方法这方面知识的稀缺显得十分突出。此次培训中,许多资深设计师在课堂和交流中给我们介绍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水生态处理、湿地净化方法、街道雨洪管理和雨水收集方法以及以大连零碳公园为主的大量低碳节能技术等,让我学到了很多十分宝贵的技术经验,在次不加赘述。
二、分析与营销理念
听土人设计师汇报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前期对场地的解读、分析和定位十分深入详细,分层分级展开,从提出问题到一一解答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佩服。在前期分析过程中提出的“项目-产品”模式和“产品营销”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三、设计原则与思路
⑴原则思路:①设计应宏观把握,注重对设计元素的始终贯穿;②设计应简洁,语言单一、纯粹;③单体很难出特色,城市特色重在多年形成的城市肌理、脉络、景观结构和尺度空间;④场地没资源的时,定位与营销很重要;而场地有很好资源时,设计与布局十分关键;⑤“桥园”虽然重在“桥”上,但是不应为做“桥”而做桥。通过营造丰富的地形肌理,“桥”会自然而生(石春老师说的这点犹有启迪);
⑵设计细节:①水体通过对水底微地形的处理以达到增加含氧量的目的;②动物放养应从底层食物链放起;③即使一截枯木,都有阻挡水流、改变其方向的作用,同时还具景观效果;④应该在自行车道的横纵交点设置维修服务站;⑤梯田净化利用水田与旱田交替的形式可达到最大净化能力;水体净化的植物应选用冷水性植物和常绿植物搭配;⑥大连零碳公园中,太阳能花架东南向倾斜45°放置,可最优吸收光能;在蜿蜒的步道拐角设置了便捷道。
四、景观设计师的态度
⑴尊重场地:①尽可能的保留和最少设计;②什么是真正的低碳?尊重场地就是低碳,中国“大拆大建”现象应得到改善;考量是否低碳,应当看其产业链。
⑵场地的延续:场地中构筑物和材质等都非平白无故出现的,应深入挖掘场地内容。
⑶注重功能:①景观构筑物、小品等失去功能和实用性就没有了做的必要;②不要只看形式,就好像种植经济作物不是为了做观光农业园,而是为了利用其生态效益和对土地的复合利用。
⑷景观设计师字典里没有“废”字:①面对如桥园场地般的盐碱地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②积极回收雨水、中水,利用湿地净化污水;③垃圾也可以是景观——秦皇植物园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等。
⑸关怀与共生:轰伟老师在介绍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时,一个细节让我十分感动,他说“这里冬天收割稻田时,总有一部分不收割,留给校园的鸟儿和小动物们吃……”;在去天津桥园参观时,我们竟惊奇的看到一只小黄鼠狼在面前飞奔而过。这样的景观体验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震撼的,景观设计师只有充满对土地的看护、对自然的关怀之心,才能做出真正与自然和谐的景观。
培训班学员与俞孔坚老师交流
此次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提升。加之一直以来对俞老师及北大研究理念的关注,我开始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景观这一行业,更加庆幸自己没有流于形式,沦为“绘图机器”——因为我看到景观设计师这一职业“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终身目标”的神圣光辉和对于未来不可估量的贡献,我更加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多年来自己期望为家乡规划美好未来的梦想。
我的家乡是位于陕西最北部的小城市榆林——一个处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的城市,长期以来饱受风沙肆虐,水资源稀缺,水土流失严重。儿时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是频繁的沙尘暴、几近干涸的河床、荒芜的山丘和顽强生长着的单调而平凡的植物。那时候多么希望家乡能如江南般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有河湖星罗棋布,有绿树花开、虫鸣鸟啼。读书时总羡慕书中所描绘的园林景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木葱茏、极尽婉丽。所以,高考时万分坚定地把所有第一志愿都填了“园林”,幻想有朝一日能亲手把家乡改造的如是秀美。然而三年后,当我再次审视自己,审视这片哺育我长大的土地,竟开始为自己最初的设想感到深深恐惧。因为正是对园林艺术的盲目崇拜,多少景观设计师、领导们为实现各自的梦想的美景,在这片土地上大刀阔斧地肆意改造。近年来,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GDP的飞速增长,使得炫耀功绩式建设形式愈演愈烈,几近疯狂。以异国风情为卖点的小区大量涌现,不仅是建筑的欧式化,水景、喷泉、游泳池一个都不差,甚至连植物都照搬南方,名贵花木、移植大树、塑料的椰子树、棕榈等标榜着小区的尊贵,让人啼笑皆非。
今年暑假和同学去了市内的一个新建广场,虽然早有心里准备,但还是被广场的“排场”和“奢侈”吓了一跳。广场可见景观几乎全由石材雕成——石牌楼、石狮、艺术浮雕墙、景墙、图腾柱、石雕小品和雕花地刻等。整个广场和各景观小品尺度超大,并且设计元素错杂——穿过一排天宫式石牌楼,居然看到埃及图腾柱高高耸立;展示剪纸艺术的景墙围合下,居然是一个巨大笨重的现代抽象雕塑;更让人慨叹的是这里有全市最大的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看完广场我的心是沉重的,而身边同学对这里“大、炫、奇”的赞叹,更令我无言以对。如果满足民众喜好是景观应有的效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景观呢?在这个城市日渐繁华的背后,家乡的轮廓也开始变得陌生而模糊。
后来有一次回老家,汽车一路驶进荒无人烟的山里,车窗外掠过的是遥遥起伏的群山,沟壑交错,裸露的黄土成了整个风景的底色,而疏疏落落的绿色里,零星散落着的羊群在悠然吃草。晌午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斜斜飘着几缕流云,心中突然就生出几分感动,几分豪迈来,恐怕只有在这样旷达的土地上,才能养育出那样淳朴豁达的儿女;也只有在这样原生的土地上,才配回荡着那样自由的信天游!一路前行,偶尔路过小村庄,看到那些山腰上挖出来的窑洞,粗石、柴草和胶泥砌筑的土墙,粗木钉成的木栅栏,柳条编就的箩筐架和大片玉米、高粱、向日葵地,夕阳里炊烟袅袅,牧羊人吆喝着赶羊归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要多少年与自然的抗争和妥协才能造就这样与自然相谐的生活?看着这一幕幕宁静平和的场景,似乎能感受到这些人与这片地间的那复杂而深厚牵系——那是溶于血肉、溶于灵魂的印记。那些属于家乡的,不是银杏海棠,是门前屋后的大柳树,是风沙里挺立的白杨;不是玫瑰牡丹,是金灿灿的柠条花,是红艳艳的山丹丹;是打枣子,爬到半山坡上摘酸枣,在大槐树下听故事,听山两头的人相互吆喝问好;是过节门前红通通的辣椒串,玉米垛满柳筐架,唢呐吹起,戴着白羊肚手巾的小伙和绿衣红花的少女舞动红绸,扭起热闹的秧歌;是窑洞的冬暖夏凉,一家人围坐热炕头,外婆端来香气四溢的黄酒炒米,外公则会悠然地点上一壶烟……这些印记,我们这一代人有,下一代呢?能留给下一代的记忆,都还剩多少呢?
在这片生态脆弱、自然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景观应该是看护人民安居的艺术,是这些弥足珍贵的乡土文化的最后栖居,当下错误的建设风气应得到及时的遏制,而眼下大城市的景观设计关注者众多,像家乡这样自然条件不佳、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关注者甚少。这些城市正处于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与研究,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有幸投身其中。一直以来我十分欣赏和赞同俞老师及北大景观的研究理念,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面对面和俞老师交流、讨教。我会为了这个梦想,不遗余力!
最后,祝愿俞老师工作顺利,阖家欢乐!祝愿北大景观能够引领国内景观设计学潮流,走向更高的更远的未来!祝愿土人景观能够再创佳绩,占据国际市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景观的特色与理念!
此致
敬礼!
学员:王丁冉
2010年8月25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