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俞孔坚访谈 中国花卉报 记者 孙爽 吴钰萍 (2001.12.27)
今年冬日的一天,在一间温暖明亮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土人”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先生。
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9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博士学位。从哈佛毕业后,俞孔坚曾受聘于全球知名的SWA集团,任该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1997年,俞孔坚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北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同年,创建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并着手组建土人集团。先后主持或参与100余项较大的规划设计项目,获10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5部,在国际上开创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曾先后三次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记(以下简称记):首先请您谈谈当时在美国攻读设计学博士的体会吧。
俞孔坚(以下简称俞):哈佛是景观设计学的发源地,学科发展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在国内时已经涉及该学科的一些领域,但不系统。在哈佛我师从美国景观生态之父弗尔曼、美国景观规划界的权威之一斯坦尼茨等,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逐渐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晰,并形成了景观安全格局等独创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哈佛像是一扇领略世界上“最美丽风景”的窗口,每星期都有像贝聿铭、弗兰克加利这样的世界顶尖的大师到学校讲学,在与这些卓越人物面对面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学科发展最新的讯息,从而有了一种站在世界最高处的感觉,这能使人变得很自信,而这种自信是非常珍贵的。
记:回国后您最早落脚北大,成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当教授,带研究生,著书立说,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按照比较传统的观念,这种教书育人的生活平静充实,受人尊敬。是什么原因使您又成立了“土人集团”,涉足商业竞争?
俞:无论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介入商业竞争,我所从事的事业并没有改变。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景观设计师不能蛰居书斋。1997年回国之初,我在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研究时,经费不足,我就出去找项目,通过给各地市长讲课,向他们灌输我的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慢慢地,一些市长开始找我做项目,于是又成立了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工程公司,逐渐走上了产学研一体的发展道路。这样做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学先进的理论和手法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印证,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获得了经费,我的学生也有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记:为什么要用“土人”两个字来命名设计所和公司,您提出“土人”的理念是追求“天地—人—神”的和谐,这之中有什么含义么?
俞:土人即土地和人的意思,这两个字概括了我对这个景观设计学最基本的认识,即设计要尊重人,尊重自然。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原本的环境和原有的特色,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天地—人—神”的神指的就是地方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存在使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景观设计最终是为当地的使用者服务,就不可避免的要体现当地的场所精神。这是我在设计中始终尊崇的理念。
记:在做具体的项目时,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俞: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我希望突出当地的文化和乡土特色,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为条件,用最少的投入形成最美的环境。土人集团在进行中山歧江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歧江公园的原址是广东中山粤中船厂,该厂建于1953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厂子曾经很红火,当地人都以能够进这家工厂为荣。但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船厂逐渐没落,中山市政府决定改建成公园。
在进行设计时,我们以船厂为主体,保留了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铁轨是工业时代的标志性符号,设计中把船的旧铁轨保留下来,铺上了白色鹅卵石,两边种上茅草,制造出一种怀旧情调。更特别的是,公园里所有的路都是笔直的。公园建成后受到了中山人的喜爱,这正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中遵循了中山人的情感归属,将烙印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保留了下来,延续了中山的文化脉络。
记:您曾著文对“广场风”和“景观大道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业内反响很大,您认为该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俞:关于“广场风”等问题我在文章中指出,这是一场暴发户和小农意识支配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它的症结在于唯视觉美而设计,为参观者而非使用者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审美取向为美。目前,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体系不完善,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得不到体现,人才匮乏,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本杜绝这些“盲目跟风“现象,需要给城市建设的领导决策层和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一个长时间的认识过程。我现在从事的一些工作,教书,带研究生,做项目,为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建设决策者讲学,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宣传和实际项目”三种途径,传播景观设计学的理念,发挥一个学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