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景观、文化的融合,可以说是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表现很突出、结合得很完美的一个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需要你慢慢品评,细细玩味的。记者置身其间,心之所及,目之所触,不由得沉醉于它的宏大或精微之中。
景观:与建筑和谐相处
站在校园里,当你惊诧于长廊如长龙飞贯时,你又不能不为校园内精巧之至、与建筑丝丝相融的景观所震动。
开阔的中央水系,幽雅的小桥流水,巍然屹立的老校门,广场上一汪清水中的几尾游鱼,都可称为景观设计的“神来之笔”。
在众多林立的建筑群里,记者突然发现了一块青青的稻田,微风吹过,稻田起伏,一种田园风情使人仿佛回归自然。据学院党委书记张福昌介绍,在新校园建设之前,这里曾经是一块稻田,学校在规划建设时,决定将稻田保持原貌保留下来,并组织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在田里插上了水稻。学校的这一创意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赞赏,袁隆平院士还特意为学校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
“‘把校园建在田园里,把田园建在校园里’,是我们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工科院校,在校园里规划设计一块稻田景观区,实属罕见,其用意就是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让人们领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哲思。从这块稻田上,城里的孩子可以看到稻谷的生长过程,农村孩子犹如重返故乡,亲切而温馨;而袁隆平院士的题词则更增加了它的人文含义。”张书记说。
负责这次景观设计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一贯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谈到对这次景观设计的感受,他说,设计方案按校园空间的体验次序将景观结构分为边界、肌理、基面、节点四部分,边界采用了开放、生态的做法,在校园与外界城市道路间用缓丘相接,本土化的植物与水景、建筑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景观肌理;基面是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根据空间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区基面与学生宿舍区基面两部分;几个景观节点的广场设计从铺装与细部都考虑了与建筑环境的融合,并用大量精致的红砖铺地取得与老校区建筑色彩的联想。
“公路、铁路、轻轨、河道、农田、清新的季风,这些原场地的基础元素丰富而珍贵,将他们提炼、概括并充分利用和演绎,未来的校园将活力无限。”俞孔坚博士说。
文化:熔铸校园之魂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同样没有文化的校园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灵魂。
在长廊的第三层,张书记向记者介绍了学院独具特色的“纪念墙”:阔别学校多年的老校友回到学校,如果在“积厚流光、真情铭刻”纪念墙上找一找自己的名字,便自会有一番欣喜涌上心头,那镌刻在墙上的名字,不仅记载下他们为新校区建设贡献出的一份力量,而且也留下了他们对新校区最真诚的祝福。
站在用老校区的铁磙子组成“滚滚向前”的群雕前,那拉紧的肌肉,强健的躯体,仿佛使我们看到当年一个个飞扬的青春,激情的梦想;而一个届别加一个雕塑的构思,更把历史和现实拉得很近,延续着一个学院追求永无止境、拼搏永远向前的精神……
在学院办公楼广场,29面多姿多彩的旗帜代表着29个本科专业,每当学生入学和毕业时都要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更显示了学院的创新和活力。
校园里四根树立的校门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们屹立在那里,古朴沧桑,仿佛凝固的历史,凝视着新校园。张书记告诉记者,这就是以前的老校门,老校门始建于1954年,当时的校址是学院的前身——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它由4个门柱组成,两个高为4.6米,两个高为3.8米,每个重达18至24吨,门柱的顶部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斗拱,极富建筑特色。
“为将老校门作为历史建筑保护下来,学校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整体搬迁到新校区,这不仅开辟了老校门整体迁移的先例,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学府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据张书记介绍,搬迁老校门是学院党委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做出的决定,其用意就是要让这座见证了学院发展变化的老校门,继续见证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在搬迁过程中,院建筑设计院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论证,采用了基座砌体托换工艺,用型钢、混凝土替换原来的红砖,形成新的底座,并与原底座进行分离,克服了诸多施工困难,终于实现了成功搬迁。
“保护历史建筑,建筑学府应当成为社会的典范,我们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保护见证建院历史的老校门,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建院的历史,增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忧患意识,唤起社会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同时让我们的学院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实现新的超越和腾飞。”张书记对记者说。
“参观整个校园体验的是一种高水平的文化享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的这句话是对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园文化品质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