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松堂医院爱心慰问记:“终点”感悟

2003-12-01 作者:韩毅 来源:土人景观

  2003年11月28日下午3:00 土人工程吉总建议工会去一家叫松堂医院的地方做义工。


  2003年11月30日下午2:00 在吉总的带领下,工会领导、吉庆萍女士及其子女和四位华裔女孩一行10人在北沙滩出发前往松堂医院。在路上吉总给我讲了很多医院里动人的故事,并谈到在这里得到的人生感悟:适时而为。我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到医院看看再说。


  下午2:40 我们到达了位于朝阳区管庄的松岩医院,就在京通快速路旁边。


  下午2:50 一位40左右,短发红颜、白大衣外罩紫红短褂的女医生接待了我们,跟着她走访了七八个病房,慰问了十几个没有亲属照顾的老人,她给我们讲了很多老人的病情和个人故事。在访问期间的三个场景令人非常难忘。


  场景一:一位年龄仅69岁,失去左臂、左半身瘫痪的老人,在看完我们访问队伍中四个小女孩的表演之后,用单手在空中鼓掌、作揖,并神情地说:“这都是托新社会的福,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要是在旧社会我早就成为延街乞讨的叫化子了。”,坐在他旁边那张病床上的老人72岁,耳聋,在看过小女孩们的表演后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场景二:一位二十四、五岁的男护理员,整洁英俊、浓眉大眼,嘴角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微笑。他护理的是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每次来人看她的时候,她都会一字一句地给人讲圣经的故事,她的记忆力很好,每次都遗憾为什么这些人没听完就走了。没人能相信如此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来的时候又脏又臭、衣食便溺都不能自理,就是这位二十多岁的男护理员不怕脏累,精心护理、使这位老人过上了体面而健康的生活。这里的每一位护理员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在职业道德方面。我不禁为这位男护理员的高度敬业精神油然而生敬意,并在内心中为他祝福。


  场景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自己一个人孤零零躺在一个稍显凌乱的房间里。她生了七个孩子,但没有一个给她付住院费。她是医院自愿收住的四个不交费的病人之一,松堂医院成了社会伦理的最后堡垒。王大夫问她:“你今天心情好吗?”,“好,怎么不好!”她略带愠怒地说“不就是穷吗?有钱还会住这里吗?你们明知道我心情怎样,还问什么”,她眼里带上了泪花。很难想象,七个孩子都不孝顺,老人是什么心情。王医生紧忙说:“不要哭,我们不会不管你,主也不会抛弃你”。原来王医生也是一位基督徒,或许她希望神能医治不幸老人心灵上的创伤。她请吉庆萍女士和几个孩子为老人念平安祷告,并唱祝福歌。在歌声中那位老人始终半抬着头,或许是疲劳使她的面色更加红润,但我能从她眼中的泪光看到一丝温暖的光芒。


  下午 4:00 王医生代表医院为我们挂上了一个“爱心小屋”的金匾。我们看到在很多病房前都有这样的金匾,上面写着献爱心单位的名称。


  下午 4:10 医院的李院长送我们走出医院,我才知道这是一家具有民营性质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仅针对这些走到人生“终点”的老人,为他们提供新生儿一般的关怀。医院的经营理念,就是让老人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他们把这里当成新的生命孕育过程。


  下午 4:20 又回到了京通高速路上。一路上我和吉总没有谈话。京通路直通北京的心脏,路上的车很多。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坐了一次时空穿梭机,从温暖幸福的老年生活会到了奔忙的青年时代。我好像明白了吉总来的时候说的那句话:适时而为。就是做好人生不同阶段该作的事。青年时代或许就该象高速路上的汽车,积极进取。


  下午5:05 回到公司。在我扫描医院送给我们的感谢信的时候,突然也有了一些感悟:这个世界的企业大概有两种存在方式:大部分的企业只想卖出更多的商品,而小部分的企业在试图改变这个世界。松堂医院希望使人们相信临终是幸福的,她的企业灵魂是“真爱”。


  土人景观希望唤起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她的企业灵魂是“无私”。


  尽管,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真爱无私”,但实际上确实有人在踏踏实实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