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公司新闻 >  正文

知识与命运--有关博士的报道

2000-07-01 来源:香港商报财经人物月刊

  挟洋归来的俞孔坚喜欢称自己是“土人”。“土人”即土地和人的意思。俞孔坚说,它代表追求人与文化、自然相互交融的设计学派。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哈佛设计院的博士,他把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引人城市规划与地产开发,那些土石因为他的这种理念而具有了生动的人文气息。 


  俞孔坚的创业经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许多致富者别无二致;以知识作为商业发展的基石。 一个不安分的教书匠   俞孔坚是从哈佛的校门里走出来的,他有许多出色的老师,而他自己原先也是一个教师,但却是一个不安分的教书匠。


  进哈佛以前,他在北京一座著名的农科大学教书,这个大学直属国家林业部,叫北京林业大学,他在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这所大学,获得的是硕士学位。然後留校教书。对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来说,硕士毕业,留校教书、晋级教授是一条颇为坦荡的事业大路,了无风险,且又社会地位很高。九十年代以後大陆的多次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大学教授均名列第一。俞孔坚大可以安然做一个教授的,但是如他自己後来承认的那样,他这个人不安分,觉得教书太平淡了。这样在林业大学呆了五年以後,他投考TOFEL。


  俞孔坚的英语成绩不是特别出色,但有意录取他的却都是些美国顶尖级的大学(如哈佛、耶鲁)。俞孔坚说这完全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不俗业绩。出国前,他曾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论文,井获过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这些都是专门为有出息的青年教师设立的国家级奖励。除此之外,他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发表自己独立而有创见的学术见解,在当时的景观生态、景观规划学及城市规划设计界,俞孔坚很活跃,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身为教书的,他讲的课在学校反映很热烈,也深受校长的器重和喜爱。他和那时的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样,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根本没想到过经商,也根本不考虑挣钱。在林业大学的五年里,俞孔坚给很多资深教授做课题、当助手,只领到过几百元钱,但他却从不计较。后来,这些教授为他向美国各大学出具的推荐信,都是响当当的,这使他的身价增长了不少。这些教授包括北大的陈傅康、北林大的陈有民、孙晓翔、苏雪痕和中科院的王如松等。 


  俞孔坚在奔向哈佛求学的路程中,真的是宏运高照。这与後来在哈佛读书时成为他导师的斯尼茨(美国景观规划界最有名的权威之一)、弗尔曼(美国景观生态之父)和尔凡教授的关照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年,这几位教授经常到中国讲学,而俞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在与这些教授的接触之中,他就有机会把自己的论文献给教授们以求指点。所以,“後来我一申请去哈佛读书就被录取了”。 


  俞孔坚现在回想起这些事来总是感叹不己。他说,他去美国读书的机票都是瑞典和英国的学术机构分别资助的。而哈佛大学还给了他很好的奖学金,每年有三万美金之多。但他之所以选择哈佛,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奖学金给得高,而是因为哈佛是景观设计学的发源地,早在1900年就设置了这个学科,而且国际上大部分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从那儿出来的。俞孔坚立志以景观设计为学术主业,选择哈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就这样,这个不安分的中国教书匠到了美国,再当一回学生。


  哈佛的日子不好过 


  俞一进哈佛校园,就感到了学习的紧张,老师们给学生发的参考文献部是一摞一摞的。没有别的选择,俞就与这些文献为伴,日夜阅读,到底把要害的问题搞了个通通透透。 


  俞孔坚刚到哈佛时,对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门技术一窍不通。“哈佛这所学校注重理论和方法,不重视技术,所以这方面的课程不是很多,我就利用暑假一阵‘恶补’,把这些东西部学会了。”後来,俞孔坚被大部分教授认定为地理信息学科方面最好的学生,并被计算机中心聘为兼职教师。这著实让他得意了一段时间。


  俞孔坚後来回忆说:“在哈佛基本上投什麽休息时间,实验室里经常只有我一个人,美国人中午都出去吃饭,而我一般都是从家带饭,中午在微波炉上热一下,吃完休息一会,然後继续工作。晚上也不休息,接著在那儿工作。我的导师很严厉,我的论文写了一遍又一遍,不象在国内,国内的很多文章都不太严谨。这後来影响了我的教学思想,所以我现在培养学生也是这麽严谨。”。俞孔坚说,他只是在毕业以後才找到机会放松了一下,开车旅行了十二天,从东海岸走到西海岸。 


  哈佛给了俞孔坚一种全新的视野。”她让你有一种站在世界最高处的感觉,今天请贝聿铭来讲一堂课,明天又请弗兰克加利来讲一堂课,後天又请副总统来讲一堂课;正是在与这些卓越人物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俞孔坚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自信。


   初历商海 


  还没有到毕业的时候,以哈佛学生的身份,俞孔坚就在洛杉机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进人了SWA集团,它是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方面的一家最著名的公司。


  学业已成,如何去,是俞孔坚一直考虑的问题。其实他是很想回国的,他知道国内的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方面很需要人,前景很好。而在国内,只有他一人在美国获得此专业的博士学位。他很清楚,这个领域如果他不去做,可能就意味著,要五年甚至更久以後才会出一个从哈佛回来做这件事的专门人才。但是,俞孔坚想在美国工作两年,积累起相当的经验後再回国。


  于是,他选择了先留在美国工作,井在很短的时间办好了绿卡。就这样,俞孔坚在南加州安定下来。


  “和美国东部相比,加州不是传统意义上做学问的地方。在这里,人人都开公司,人人都有一种挣钱、暴富的欲望,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无论是谁都会产生冒险和创业的冲动。” 


  俞孔坚到南加州後不久,就开始觉得工作太平淡了,下了班也太无聊。结果,旁生出另一段经历来。


  与他同一个工作室的一位同事一直炒股票,炒了半辈子的股票,但没赚过一分钱。此人总是把股票的话题端到俞孔坚面前。近朱者赤的效应很快就出现了,俞孔坚受其影响,就掏出钱来跟著这位同事炒股票。一开始跟著他炒,他说买卖什麽俞孔坚就买卖什麽,但结果是输多嬴少。俞孔坚做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自己炒股票。结果,他赢得很快。就在这一过程中,这位哈佛人开始正面地接触了网络这个最新鲜的玩意儿。 


  他炒的是网络股,都是所谓的小股,买了以後天天上涨,那真是激动人心;不到一个月,俞孔坚的账户数目就翻了一倍。在短暂的目瞪口呆之後,他开窍了,开始订阅 《商业日报》、《商业周刊》、 《华尔街日报》之类的财经报刊,整天琢磨股票的秘密。他发现,有的时候一支股票可以在两个星期内翻十来倍,因为加州和纽约有三个小时的时差,也就是说纽约开盘的时候,加州还没有上班,所以这三个小时,俞孔坚就在家看股市行情俨然成为一个专职的股市高手。


  但是事情远没有那麽简单,好景不长,逐渐地,他开始走背运,直到後来,连本都输光了。俞孔坚输光了本钱,却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运作过程。他承认别人说过的那句话;不炒股就不知道经济。通过股市,俞孔坚知道几乎每天部有一家新的公司上市。“他们都是靠知识空手起家的。想想我一个堂堂的哈佛博士还却事业平平,真是丢人。” 


  从股市上锻羽而归後,俞孔坚没有消停,他很快就自己开了一家设计公司,叫梦幻设计公司,接一些大公司不愿接的小项目,在美国这样的钱很好赚。但是後来,他觉得这样小打小闹地做下去也没多大的意思,于是决定回国。


  我对不起清华 


  知道俞孔坚要回国,大陆和香港的很多大学都争相聘请。俞孔坚决定在清华和北大两家中做选择。他的条件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一定要有教授职位。为了回避国内的各种麻烦和关系,他提出,一定要公开答辩,看一看是不足够教授的资格。北大和清华都精诚所至,组织了公开答辩。最後,这两所名校都答应给他教授职位。


  俞孔坚被夹在这两所名校的真诚热情之中‘他先是答应了清华,因为就这个专业而言,清华更合适。而北大当时还没有这个专业。但是,当他走下飞机、步出机场时.他看到了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前来迎接他的北京大学人事处和城环系的有关人士,俞孔坚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真的是在为国家操劳,为了引进人才,四处奔波.现在这样的人很少见。”“就差最後一关,验完血就可以办手续了。”俞孔坚说。但是北大没有放弃努力。验血的前一天晚上,北大的校长、党委书记又来做俞的工作,说北大正是因为没有这个专业,就更需要填补这个空白的人才.他们开出了更优惠的条件(比如成立中心、专拨研究生名额、提供办公用房等)。俞孔坚抵不住这样的热情,就答应去了北大。


  俞孔坚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还是说对不起清华。


  回国之初,俞孔坚还是在学术上发展。他成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出版了四部学术专著,还带了十来个研究生。但是很快地,他就发现没有充足经费的支持,学术研究也很难进行。“当时北大只给了我十万元钱,我买了一台好的机器和几套软件就把钱花光了。”俞孔坚体谅学校的难处,不想伸手向学校要钱,他要用自己的知识来筹集经费。“我开始出去找项目.通过给市长们讲课,向他们灌输我的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慢慢地,一些市长开始找我做项目。” 


  最先被俞的设计理念打动的是全国市长班中一位来自广东中山市的市长。他招了二十五万元,由俞孔坚组织人给中山市搞最新的设计和前卫的研究,结果对方十分满意,这个项目现在还在延伸,俞孔坚当之无愧地为他的研究中心创收一百多万。 这个过程又让他悟出许多学术上的道理和市场上的道理。


   与"中国首富"的合作 


  中国的事情总有他特殊的地方,俞孔坚这样吃过洋面包的人,总有对这些特殊的地方感到不满意和难以适应的地方。


   随著项目的增多,俞孔坚越来越感到现有体制带来的种种不便。


   “我想给学生和助手发奖金都很困难。想增加几间办公用房,跑细了服,也没拚成,还闹得满城风雨;这样做怎麽能做大呢?”。


   俞孔坚面临一次重要的选择。当时国家还不允许兼职。一九九七年六月份,北京开设了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意在吸收留学归国人员在商业上有所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商家开始找上门来了.有的人给他开价三百万,要他帮助做项目,也有的人想与他合伙。这时,四川的“饲料大王”、号称“中国首富”的刘永好找上了门。 


  刘永好先是拿出一个房地产项目向他咨询,俞孔坚提了十点意见,每一点几乎都是切中要害。刘永好被折服了,于是提出合作的意向。当时俞孔坚没有资金,刘永好提出由他们出资金(名义上投了三百万,实际上只投了一百万),俞孔坚出技术,共同成立一个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挂牌的时候,俞孔坚还不能公开挂法人代表,而是用了他太太的名字注册。就这样俞孔坚和刘永好联手,成为最早进人创业园的一批人之一。 


  但是,双方的之间的麻烦很快就出现了。 


  合作伊始,对方派来个人出任研究所的副所长。俞孔坚很快就发现,对方的管理方式和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格格不人。“他们完全是用农民卖猪饲料的方法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俞孔坚说。在他看来,刘永好是优秀的,但是他派出的人的素质太差了。“他们不知道高新技术企业的人的年薪应该是十万以上,他们还在用计算农民工报酬的方法来计算高科技人才的价值。”俞孔坚开始觉得这样是不行的,他决定中止合作。 


  在他向对方表示了他的意向後,第二天对方就开走了公司车,并且拿走了财务的钥匙。公司无法报账,工资也发不出来,公司面临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年多的调停,最後,俞孔坚以高于原价一倍半的价格买回大部分股份。虽然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俞孔坚认为“若为自由故,什麽都可抛。


   让人回归自然 


  景观设计学在国外是一门很流行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刚刚开始起步。在国外,土地开发商们购买了一块土地以後,首先要请景观设计师为这块地进行全面规划。俞孔坚说.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将“天地-人-神”融为一体。 


  俞孔坚追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突出当地的文化和乡土特色。他主张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为条件,用最少的投入来形成最美的环境。因而作“土人”铭,以作为设计之指导: 


  “土者,五行居中,万物之本;为生命之象徵,意为土地之神。上呈天光,精神所聚,草木之所以丽.灵兽之所以生。古人以树示土,坚直横平,为大地之枢,宇宙之轴,称建木,谓扶桑,乃若木也 ;太阳缘此东升西落,帝神梯之往来于天地。昔普之重耳,拜受野人之土,叹为社稷昌盛之兆。 


  人者,虽为万物之灵,饱尝自然之恩赐,往往不知所以;伐神木、尝禁果,唯利是图,毁神之伊甸。而吾人则谦躬合掌,愿替世人请罪.负土地监护之重任,祈求地方神灵之荫护;将神之旨意传予人类,感化世人;从自然之道,解生命之苦难;把乡土之文脉,济精神之匮乏。 


  故而,“土人”者,顺“天”行道,为“神”差使;天者,自然也 ;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我等之列祖列宗矣。执掌现代科技之 “法器”,仰观天象,俯察地形,纳千里方圆,万年历史于“脑” 内 ;辩自然过程之动态,算社会经济之流变,融天道人伦于一体。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人——神”之和谐。铭曰“土人理念”。 


  俞孔坚的所有设计都遵从其“土人理念” 


  在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的设计中,他十分注意把西藏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融合在设计当中。这个工程原来的规划是模仿其它大城市,在城市中间开一条大马路,然後拆一大片房子,建一大片高楼。俞孔坚建议,不要搞大的马路,因为这个城市并不大,马路不一定要笔直.要利用中间地形做一个步行的街区,把它建成有商业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特色步行街。俞孔坚还提出开发当地石材,用当地的石材做建筑材料的建议,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幸运的是,俞孔坚的建议和设计得到了行署专员王建的认同,这位热情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援藏干部因此与俞孔坚成为莫逆之交. 


  作为新一代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和他的同事们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创新,不但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商业价值。他们不仅把科学技术、人文思想融人到设计中,而且还对象风水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在,俞孔坚的公司进人到飞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做设计规划外,他还成立了专业网络公司和景观工程公司。“我正在为我的网络公司吸引风险投资,这是个关于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材料方面的专业网站,我相信它有无限的商业前景。”俞孔坚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