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三十年前这一天

2013-11-04 作者:夏颖奇
  (一)
 
   现如今每天都要收发邮件,尽量简明扼要迅速处理以节省时间,但是,看到如下的一封邮件我怔住了:“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三十年前的今天,我飞到了渥太华。是你把我从机场接到了你帮我找的住处。当时几乎是身无半文(只有在国内借的五十美元)。是你做我的担保人,跟一位访问学者借钱交的房租。是你的大力帮助,我才站稳了足跟,克服了刚到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回想当年,我想再给你说一声谢谢!2013年8月23日于加拿大渥太华(发自我的iPad) ”
 
  我努力地回忆曾博士说到的三十年前的事请,除了我去机场接的他,别的都记不得了。但是曾博士三十年后专此发信给我,不能说是杜撰。
 
  曾博士极其优秀、极有成就,是联合国一个国际机构的顶级专家。当年渥太华大学机械系的LEE教授到中国开会,LEE教授请清华同行推荐一位学生给他,见了面谈了几句就给了全额奖学金。日后这位学生到达加拿大时LEE教授就告诉我帮助他安顿下来。
 
  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公派奖学金去加拿大的,同是中国人又在同一系,接他、帮他理所应当,就像所有的留学生一样,互相帮助如家常便饭。别说三十年,就是三个月,助人的早就忘了,而受助的则把寻常小事牢记在心。曾博士三十年后成名成家,不说纪念一下自己,反倒万里之外专门感谢给自己到国外煮第一碗面的人,可见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二)
 
  后来我在华盛顿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一次开车经过灰狗大巴长途汽车站,看到有个刚下车的二十出头的男孩子背着双肩包,拖着大行李箱艰难地在烈日下前行,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国内刚来的留学生。我停下车告诉他我是中国大使馆的,可以送他一程。到了M街516号黄太太的小客栈帮他提下行李,那男孩一路没说什么话,我只看到他咬紧了嘴唇含着泪看着我。这么多年了,那男孩一定熬出来了,我相信他一定记得初到美国曾有一位年轻的祖国外交官送了他一程。
 
  (三)
 
  又想起我回国后有一次去华盛顿谈判,好朋友邢教授打电话说去酒店接我到他家坐坐。到了时间却是他的夫人朱女士开车来了,说家里来工人接宽带老邢走不开。于是我坐上她的车,路上随便说着话。说着说着朱女士不说话了,接着就哭了起来,开着车泪如雨下。我赶紧让她靠边停车打起双闪,问她怎么了。她竟然说“你在的时候对我们家恩重如山,送你回国的时候人多,我站在后边团团转,一直想说竟也没有机会说出谢谢两个字啊。”说完竟然放声大哭不止。
 
  这是实话实情。实情的故事说来话长,反正老邢不是一般人,国内国外出类拔萃,我与他家的交情也不是一般的交情。
 
  (四)
 
  “越留学,越爱国。”这是今天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回荡在人民大会堂最强烈的共鸣。爱国不仅仅是在唱国歌看升旗的场合,更多的是在那些默默的小事上。还记得在渥太华有一天妻子陪我从实验室回来,寒夜十二点了看到路边的那家中餐馆还亮着灯,就进去犒劳一下自己的辘辘饥肠。餐馆里只有妻子在看我一个人吃一碗五块钱的盖饭,远处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女服务生疲惫不堪。我们没有与她说话,只是点餐时从她标准的儿化音中断定她一定来自北京。冰雪之夜,穷学生遇上了穷打工妹。对于这样的娇儿爱女远离爸妈在国外寒夜里的艰辛我们无言以对,只是在付账时递给她十块钱说不用找了。
 
  血浓于水。无论是如今国际上顶级的科学家还是那个寒夜里打工的北京孩子,三十年前我们都在人间的最底层苦苦挣扎。今天想来,那正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现在不是时兴致青春吗,写下这些小事致青春吧,也用以纪念欧美同学会100周年,不成敬意。
 
夏颖奇,2013年10月21日于中关村
 
  附:夏颖奇其人
 
  夏颖奇,1949年出生,男,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任北京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曾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人才资源处、国际交流合作处。 
 
  1972-1975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学士学位   
  1976-1980 北京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实验室工程师   
  1981-1987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博士学位   
  1987-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一等秘书   
  1991-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处长   
  1995-1999 中国投资担保公司国际部总经理、总裁助理   
  1999-2010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2010-现在 北京中关村专家联谊会理事长